数字报

90%成活率!村里养出海水鱼

2025-08-14 07:08:4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池塘里活跃的海水鱼。受访者供图池塘里活跃的海水鱼。受访者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在句容市天王镇西溧村,一处打破常规的咸淡水工厂化循环养殖基地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海水鱼”的认知。这里,红鲷鱼、罗非鱼等原本生活在海水中的鱼类,不仅在咸淡水中顺利“安家”,更因独特技术焕发出更鲜美的口感,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新希望。据悉,该基地首批约2万条红鲷鱼和罗非鱼将于8月22日左右上市,带来独特的“句容产”海水鱼。

海水鱼住进“淡水公寓”

走进天王镇美溧香村咸淡水工厂化养殖基地,4个大型养殖桶与流水增氧鱼池构成了鱼类的“豪华公寓”。池内,红鲷鱼、罗非鱼成群结队,投喂时“蹦跳”着抢食,热闹得很。

“这些鱼可不是随便养的!”西溧村党总支书记丁正宏揭开了谜底,鱼苗从广东运过来,前两个月先在淡水养殖桶里长到七八两,后两个月再转到“海水”里“吊水”调养,长到一斤半左右即可上市。

独特的吊水技术不光去了土腥味,让鱼肉鲜得“跳脚”,基地的全自动循环水处理系统更是个好帮手。既解决了污水难题,还能把水再利用到农业灌溉,加上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比传统方式增长了20倍还多,真正做到了高产量、高质量、低成本、零排放、生态化。

用海盐调配出“海水”

海水鱼怎么在没有海的地方养殖呢?这里藏着不少专利。丁正宏透露,这里的“海水”并不是真正的海水,而是用海盐加淡水人工调配出来的,还加入了海鱼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比天然海水更对它们的‘胃口’。”

这个占地100亩的项目,2023年立项后稳步推进。今年正式启动养殖,一期38亩基地已建成工厂化流水增氧养殖区等核心设施。项目的技术部分都是由海南公司提供支持,该养殖模式已获得13项国家专利。

“我们希望带动周边村民养殖,帮助村民快速增收,以小成本获取大收益。”丁正宏表示,村里不少农户以前种苗木,可这两年市场低迷,收入往下滑。引入这个养殖项目,就是想让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形成稳定产业链。参与养殖的村民,通过培训可转变成有一定专业基础和操作技能的“鱼工”,最后达到扩大养殖规模、帮助村民实现转产、就业、增收的目的。

项目将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五统一收”为养殖户兜底,具体包括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饲料配方、统一产品标准、统一购买保险,最终定价收购。 

鲜鱼游上长三角餐桌

目前,基地于5月投养的红鲷鱼、罗非鱼长势良好,存活率高达90%,成品鱼上市在即。“我们主打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价格约为22.5元/公斤,依托电商与批发商渠道,销路已初步打通。”丁正宏说。

这还只是开始。作为句容首个咸淡水工厂化养殖项目,目前一期基地已建成投产,未来还将拓展鱼草羊循环种养、稻鱼虾立体恒温种养,再加上科普研学,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从“试验”到“示范”,西溧村这场“海水鱼淡水养”的创新,不光给句容渔业添了彩,更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两头甜的乡村振兴路。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