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快递在宣城小村设点发件

2025-08-14 07:07:49|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江苏快递在宣城小村设点发件

苏皖边界牵起“连心桥”,塘里的蟹分分钟就出省

两山公路。戴丹丹 摄两山公路。戴丹丹 摄已4次脱壳的大闸蟹。受访者供图已4次脱壳的大闸蟹。受访者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天刚蒙蒙亮,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蒋山村的蟹农史小云踩着露水来到蟹塘,指尖划过水面,刚完成第四次脱壳的螃蟹“咔嗒”张开螯钳。不远处,新“连心桥”上的货车鸣着笛驶过,车轮碾过沥青路面的沙沙声,混着塘里的水声,成了这个苏皖边界小村最鲜活的晨曲。“这路、这桥,看着就舒坦!”史小云望着通向南京的方向笑眯了眼。

路一宽,距离就“短”了

“我养螃蟹40年了,以前卖蟹得绕远路,40分钟才能到高淳的大市场,现在走两山公路,过‘连心桥’,十几分钟就到了。”史小云的话里满是感慨。

这条让史小云念叨的“两山”公路,就在苏皖边界的蒋山脚下。蒋山是苏皖两地天然分界线,自古便是驿道必经之地,古时从扬州经南京、溧水到宣城、宁国,就是从蒋山下通过。山脚下曾有两个“蒋山村”,安徽宣城狸桥镇的蒋山村,与江苏南京高淳区的蒋山村(后因区划调整更名花山村)。蒋山村紧挨着花山村,连接着两村的狸南路蒋山段,被村民唤作两山公路。

史小云记得,20多年前这里还是条泥土路,后来修成4米宽的水泥路。随着往来渐密,每到螃蟹上市,窄路堵车成了常态。2022年,这条3公里的路拓宽到6.5米,沥青路面平整宽阔。

与两山公路相连的“连心桥”也同步换新。20世纪90年代末,两村共同出资修建的老桥宽仅2.8米,如今新“连心桥”与老桥并排而立,5米宽的桥身让货车畅行无阻。“上了‘两山公路’,过了桥就是南京,跨省跟串村似的。”史小云说。 

蟹一“跑”,市场就大了

在蒋山村,像史小云这样靠水吃水的蟹农占了八成,56亩蟹塘的主人李虎就是其中之一。李虎的螃蟹除部分零售外,大部分都在网上销售。每年螃蟹销售季,两山公路成了最忙的伙伴。清晨起笼装箱,贴好快递单,顺着公路来的快递车转眼就把鲜活水产送往各地。

“旺季时,江苏邮政EMS、南京顺丰直接来村里设点,塘里的螃蟹、青虾顺着路往南京跑,还爬上了江浙沪的大餐桌。”蒋山村相关负责人说。

不光水产“跑”得欢,狸桥镇的农贸市场也成了高淳花山村村民的“菜篮子”。高淳的村民来买日用品,安徽的农户把菜卖到江苏,两地商贩算着“跨省账”:“油费省了,时间少了,买卖更划算!”花山村的村民几乎每周都往狸桥镇农贸市场跑,一位村民表示:“以前去采购像赶集,现在跟串门似的,油盐酱醋、新鲜蔬菜一次买齐。”更划算的是,往返苏皖两地比以前少走40公里,看亲戚、送水产,一脚油门就到。

情一“融”,心就“近”了

路通了,水连着,人心也贴得更紧。蒋山村的河道、蟹田与固城湖一脉相通,养出的水产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大家舒心的是,去高淳看病“异地报销”无障碍,“医疗水平高,跑路还少”,村民田大伯笑着说。

本就亲如一家的两村,往来更热络了。近三分之二的人沾亲带故,去年蒋山村邀请花山村的《跳五猖》登上“村晚”,台下两村观众拍红了手;花山村办戏曲演出,蒋山村的村民带着零食就来了……

这些年,蒋山村与花山村一直有互动,以政策共学、活动共联、困难共扶、矛盾共解为抓手,共绘发展同心圆。此外,两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双方还计划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方面,探索开展深度合作。

延伸阅读

又一条跨省乡间路“长大”

两山公路附近的村民已经享受到道路畅通带来的便利,位于宣城市郎溪县新发镇和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交界的上官路,近日也迎来了升级改造工程。这条连接苏皖的乡间路,正从3米宽的“羊肠小道”向6.5米宽的沥青路蝶变,预计9月底完成施工。

农忙时,错不开车,两三公里能堵半小时。曾经,“堵”是这条路的标签。“拓路”成了两地百姓的共同呼声。

修路不难,难点在“跨省”二字。工程需占用江苏近300平方米土地,这本可能是场“拉锯战”,但双方一碰头,没有推诿。路通了,拉货的车能多跑两趟,孩子上学也安全。

本次工程中,跨省的上官路与新发镇花园村内的新河路同步推进,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30公里,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全面铺设沥青混凝土。

“毛细血管”通了,农产品跨省运输成本直接往下降。与两山公路一样,这不只是沥青路面的拓宽,更是协同发展的加深。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蓝图里,这样的基层协作,正让“民生”与“发展”在乡间小路上实现共赢。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