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央视《新闻联播》两次点赞秦淮,下面让小编带你看看,秦淮好在哪?
《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态势稳,优势多,走势向好——看中国经济之“势”》。在“看走势——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章节,通过“最直观”的”百姓身边的城市街景”,研判中国经济走势。
《人民日报》用一次“秦淮之旅”,见证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服务消费的潜力,见证了投资与消费的相互促进,也见证了“人文+经济”的赋能效应。
皎月方来,十里秦淮,华灯映水,游人如织。乘船漫游,全息影像与非遗灯彩组成的光影剧场,让人一眼越千年。“新质生产力+文化”,让老景区焕发新活力。
从古至今,秦淮河两岸繁华不尽、人声鼎沸、游船如织、渔歌阵阵,古城故事流淌在桨声灯影中,“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盛名在外。
中华门至东水关的东五华里,分布着中华门、夫子庙等片区,是“桨声灯影”最精彩的段落。乘坐画舫游览秦淮河,领略古都的韵味,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而如今西五华里也同样精彩。西五华里游线自泮池、中华门码头至西水关闸段,通过行舟展卷的方式,围绕秦淮河的人文历史,创新采用光影技术、场景布置等手段,打造水上行进式游船演艺内容,前不久,还成功上榜“2025年江苏省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优秀案例”名单。
秦淮河上流光溢彩,河两岸亦是精彩纷呈。这个暑假,“顶流”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接连上新。全新登场的大型音诗画舞台剧《十朝都会南京城》盛大开演。
从东吴展开六朝都会的壮阔画卷,《梅花三弄》《千字文的由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郑和下西洋》,每一幕都再现了历史长河中的“名场面”,将南京城的千年风华浓缩成璀璨的瞬间。此外,8月6日起,棂星门与大成门间特设展演区,每日18:30至22:00有不间断汉服巡游与舞蹈,尽显传统文化魅力。
江苏南京秦淮河畔,临河老宅被改造成文化主题民宿,青砖小瓦、回廊挂落,每逢假日“一房难求”。“城市更新+文化”,让老街区有了新气象。
为了一间房,奔赴一座城。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住宿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自2015年开始,秦淮区着手打造“夜泊秦淮”为品牌的系列文化主题酒店。
南京旅游市场发展蓬勃,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呈现出对酒店住宿类产品旺盛的需求。“夜泊秦淮”品牌系列酒店趁势而为,将火热的人气变成了真金白银的“财气”,节假日频频满房。
入住文化主题酒店,每当夜幕降临,灯笼渐次亮起,船只悠悠划过水面,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
周边街区,名碑拓印、古籍修复等研学活动和沉浸式体验乐园等新型消费掀起热潮。“新消费场景+文化”,让国潮催生新增长点。数据显示,上半年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共接待游客2891万人次,同比增长12.15%。
秦淮丰富的科教资源, 在这个暑期也吸引了全国多地的亲子家庭和研学客人。研学游这个“行走的课堂”,成为来秦淮最热门的新玩法。
作为文化旅游大区,秦淮的研学游有玩点、有看点、有收获。今年,夫子庙研学中心还与新东方教育共筑志愿服务平台,推出多项研学活动,将泮池的粼粼波光化作千盏明灯,映照莘莘学子知行合一的求索之路。
《人民日报》从“秦淮之旅”看经济活力,央视《新闻联播》则将镜头聚焦在前不久正式交房的石榴新村。
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宜居、智慧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在江苏南京主城区,曾经的城中村石榴新村小区改造一新。这里采用了“原地重建、回迁安置为主 多元安置补充”的模式开展改造,目前一期282套住房已完工交房。
石榴新村项目作为江苏省首批、南京市首个居住类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抓住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的“契合点”,让政府、企业、居民形成“战略共同体”,有效破解“老旧散”片区改造以及不具备征收条件的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难题,受到国务院督查组的肯定。探索出来的经验,也被写入《南京市城市更新案例指引》,加以推广借鉴。
编辑:褚珺
校对:熊向宁
审核: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