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到2027年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1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

2025-08-14 09:10:5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报网讯(记者 周容璇)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工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服务行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8月13日,记者从南京市相关部门获悉,《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近日已经印发。《行动方案》聚焦六大重点领域、制定三大发展目标、实施六大工程,提出到2027年,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明确三大发展目标,实现产业能级跨越

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1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单位10家以上;培育形成百亿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35家以上……《行动方案》聚焦软件信息、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产业平台等重点领域,从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能级提升、产业融合、主体育强等三个方面出发设置发展目标。

具体来看,在产业能级跨越提升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规模保持全国前五,金融综合竞争力全国前八;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1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

在融合水平持续深化方面,《行动方案》明确,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服务业向制造业赋能,大力培育融合业态模式。到2027年,打造国内领先的“两业融合”发展高地,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制造化程度明显深化,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单位10家以上。

在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方面,《行动方案》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持续壮大,引领力辐射力不断提升。到2027年,培育形成百亿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35家以上;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资源整合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具有技术先进性、成长爆发性的高成长性企业10—15家。

聚焦六大重点领域,突出特色产业优势

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门类多、细分广,近年来,南京积极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模式,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两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行业分工也持续细化。

从统计分类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软件信息、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租赁商务、批发贸易等6个大类行业。《行动方案》以6大行业为依托,聚焦南京市产业固强补弱,更进一步提出了信创产业、人工智能、数智产业等19个细分领域,基本覆盖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门类。同时还根据南京市产业定位和特色,增加完善了部分特色化目标任务,共设置量化目标25个。

其中,在信创产业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建设信创适配中心、信创实验室等公共平台,开展适配测试、中试验证和应用迁移工作,全链条发展信创产业,支持企业基于自主技术路线打造优秀信创软硬件核心产品体系。到2027年,发布推广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首版次软件产品80项左右;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行动方案》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AI智能体、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围绕制造、能源、文旅、金融、交通物流、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支持一批人工智能优质示范应用项目。到2027年,打造20个左右特色化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建设至少1家大模型发展服务基地。

在数智产业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孪生、算力服务、开源生态等高端高效智能服务经济,加快培育数据经纪、数据托管、数据金融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在主流开源代码托管平台上的明星项目、开源社区、开源企业,体系化推进鸿蒙平台建设、场景搭建等。到2027年,培育100家数据企业,建设10个数据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50家以上开源贡献企业。

相关细分领域,还包括研发服务、专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环保低碳、产业金融、投资基金、物流枢纽、智慧物流、低空物流、广告会展、人力资源、法律咨询、工业互联网、产业电商、跨境电商等。

实施六项重点工程,激活产业发展引擎

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还提出两业深度融合、平台载体集聚、标准品牌提升、就业创业促进、开放场景拓展等“六大工程”。

在两业深度融合工程中,南京市将鼓励制造业企业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附加值。鼓励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形成嵌入式、协同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对新增国家、省级两业深度融合单位按规定给予支持。

在平台载体集聚工程中,南京市将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支持集聚区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中试服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集聚区、高新园区申报江苏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融合示范区。实施商务楼宇提质工程,新增一批税收突破亿元的特色楼宇。

为确保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南京市还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将加强统筹组织,健全落实机制,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纳入南京市服务业赋能提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统筹用好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各重点领域牵头部门研究出台各自领域的针对性支持政策。鼓励各板块在市级政策基础上,出台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科学有效评估各行业发展质效。

作者:周容璇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