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三家开到深夜的小店铺
夜幕里的南京,藏着诗意故事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于志兵 胥欣
城市的夜晚,霓虹璀璨。万家灯火里,有那么一些灯光,是属于一群人的温暖,这些亮到凌晨,甚至24小时不灭的灯火里,藏着城市温情,藏着邻里亲情,也在孵化着属于南京这个城市的诗意故事。
新桥水饺店
街坊和夜班族的深夜食堂
8月9日,深夜11时,长乐路新桥水饺店。
小店门脸不大,络绎不绝的客流、“超长”的开店历史、营业到次日凌晨2时是它的几个标签。
挨着大门摆放着4张长条桌,桌子后面三四米开外就是煮水饺的大铁桶,女营业员隔几分钟就要下捞一次水饺,神情专注。
大铁桶的右手边是操作间,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五六位工人正在忙碌地包水饺,整个操作过程,都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食材、卫生情况等都可以清晰地看到。
顺着通道往前,里面还有两个房间和一处过道,尽管已经是深夜11时了,但两个房间12张桌台座无虚席。
这家小小水饺店始于1997年,当年是南京出租车的“定点食堂”,如今,成了附近街坊的深夜食堂。
“3两!”
“韭菜?3两韭菜!”
“来个啤酒。”
“5块的?雪花一瓶!”
“嗯。”
老板赵锡萍是位大大咧咧的南京大姐,坐在吧台里,一边手写单,一边用疑问句和顾客确认,一边大声吆喝下单,中间没有任何停顿。言简意赅的对话间,处处透露着顾客和老板之间的默契。
记者看到,因为小店空间有限,操作台就在吧台边,老板的座位成了店内最热的区域。整个店内,最凉快的区域有3个,一个是食客就餐的房间内,一个是工人包饺子的房间,还有就是门口4张餐桌的区域,都和老板离得较远。
“大家开心就好了,我不觉得热呢,吃饺子和包饺子的得保证。”大姐笑呵呵地说道。每天下午开始营业,直到凌晨2点结束,这样的日子,今年60多岁的赵锡萍坚持了几十年。
时至今日,到小店吃一碗水饺,已经成了很多街坊和夜班族的习惯,老板和食客互相习惯了对方,在这个喧闹的大城市里,他们之间最淡的关系,也许就是生意本身了。
小店位于中山南路和长乐路交叉口,附近住宅区、办公楼密集,即便如此,来此的客人也很大比例是沉淀下来的老客。
赵锡萍表示,这里的水饺,已经五六年没有涨价了,很多街坊邻居在吃完后还会带一些冷冻的回家,自己也会赠送一点点,虽然不多,但这足以让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
在赵锡萍看来,生意和客源是多年沉淀下来的,这些感情的成分,是最牢靠的关系,无论何种冲击,都无法撼动这样的小店,小店成了市场里那个灵活自如的“弄潮儿”。
每天,水饺店的灯光从上午亮起,到次日凌晨2时多熄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517大排档
小蒋老板的生意经
和南京人赵锡萍不同,淮安人小蒋经营一家热门大排档时,则走了不同的一条路。
8月10日,深夜11时。
永乐路向南的一条逼仄小巷内,门面房灯火璀璨,这家517大排档正进入最火热的阶段。热闹的景象会持续到凌晨两三点,对于附近区域的老秦淮人来说,这里的夜晚,是舒服惬意的夜晚。
推开大门,一股裹挟着油香味的气息和鼎沸的人声扑面而来,各种声音在耳边碰撞和交织,碗碟的碰撞、酒杯的碰撞、大笑声,服务员的“借过”声,点单、买单声……汇集成了声浪的基底。
来此的,大部分都是重逢的老友,十多年来,这里已经成了很多朋友之间默契的“老地方”了,两升啤酒,几个小菜,十余根烧烤,几百元就是一个清爽惬意的夏日夜晚。
大厅的中央,还有个电视大屏,每到赛事,成为激情球迷们的呐喊场,很多人在这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时光。
老板小蒋是个淮安小伙,1999年来到南京,在一家饭店当学徒。
“主要是切墩,太累了,实在有点吃不消,后面就转行了,再之后为了赚钱结婚,开了一家面馆。”小蒋表示。
那时候的小蒋,经济拮据,因为营业面积小,每天都要拖着灶具走。15年前,他开了这家517大排档。
尽管经营压力不小,但小蒋有自己对饭店成功的理解。
“厨师、服务员自己家里有人聚餐的时候,是否会选择我们的饭店,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作为一家饭店就是成功了一大半,为此,我一直在努力。”小蒋表示。
所以,小蒋的饭店也采取了开放式厨房,食客从门外就能看到忙碌的员工和厨师们,这和新桥水饺店不谋而合,也许正是这份诚恳,才获得了认可。
南艺后街自助集市
源自一个美丽的帮助
炎炎夏日,南艺后街的文创集市如约而至。
几张桌子组成的摊位,摆满了姿态各异、充满趣味的手工艺品,上面明码标价。
8月5日晚10时30分,记者在集市上看见,有的摊位上虽然不见摊主,但摊位有提示,写着“无人零售,扫码自取”的字样;有的摊位上有摊主,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视频,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一个个精巧的手工艺品。
对于自助集市的兴起,还得归功于一个美丽的帮助。
据南艺后街街区工作人员陈先生介绍,一开始街区为残障人士设置公益摊位,帮助他们创业。后因他们口头交流有障碍,在实际经营中,他们想到了“无人售卖”模式。
南艺后街街区接到残障群体的申请后,考虑到特殊情况,于是同意公益摊位进行“无人售卖”。
“当时有一个集市摊主也想到了‘无人售卖’模式,南艺后街接到了该集市摊主的申请,觉得此法可行,同意试试。”陈先生说,原本经营者做好了亏本打算,没想到即便有人没付上,第二天也会专程来补。
无人售货摊位的成功使得该经验迅速得到复制,作为一个艺术氛围相对浓厚的集市街区,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手艺人加入其中。
有摊主表示,目前大家采取的模式是“有人+无人”双模式结合,既能在现场与客户交流,根据小众顾客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产品,还能在夜间休息时段,让摊位处于自助模式,方便年轻的“夜猫子”前来“尝鲜”挑选商品。
短评
城市的韧性,藏在细节里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总有一些慢条斯理的固执。
小小水饺店的热气蒸腾,大排档里的觥筹交错,无人售卖店的静谧灯光……它们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城市的肌理里,并用最朴实的逻辑诠释着一个道理——城市的温情,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人与人的默契里。
水饺店的默契,背后是超越生意本身的人群共生关系,当简单的商业逻辑被注入了人情的“复利”,小店就会成为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记忆锚点,这种超级黏性,就是无法复制的竞争能力。
大排档的灯火里,小蒋也在用家人的逻辑对待食客:将厨房半开放,用氛围邀人共情。氛围和温情,最后也成了一种竞争力。
水饺店的蒸腾热气,大排档的碰杯声,无人摊位的灯光……共同拼出了我们这个城市的韧性,也打造了属于个人的竞争力,他们即便不能澎湃地竞争,也永远可以像苔藓一样,顽强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