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汇智聚力 市政协主席会议建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2025-08-11 09:56:1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7月4日,高淳和丰园螃蟹养殖基地的水面上,蟹农顶着烈日,检查蟹塘水质、打捞水草、投喂蟹食,守护着丰收的希望。通讯员 胡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7月4日,高淳和丰园螃蟹养殖基地的水面上,蟹农顶着烈日,检查蟹塘水质、打捞水草、投喂蟹食,守护着丰收的希望。通讯员 胡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3月17日,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曹庄富硒茶园绿意盎然,村民正忙碌在茶树间采摘富硒春茶。通讯员 朱红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3月17日,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曹庄富硒茶园绿意盎然,村民正忙碌在茶树间采摘富硒春茶。通讯员 朱红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江苏省重点能源项目六合区程桥街道100MW渔光互补项目主体光伏方阵区。 通讯员 杜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江苏省重点能源项目六合区程桥街道100MW渔光互补项目主体光伏方阵区。 通讯员 杜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5月13日,桠溪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内,大片麦田金黄灿烂,微风拂过,麦浪滚滚,与错落的村舍、清澈的水塘相映成趣,构成如诗画卷。 通讯员 高晓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5月13日,桠溪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内,大片麦田金黄灿烂,微风拂过,麦浪滚滚,与错落的村舍、清澈的水塘相映成趣,构成如诗画卷。 通讯员 高晓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7月5日,高淳区永尚村的蔬菜大棚里,菜农们在高温炙烤下,忙着采收鸡毛菜。 通讯员 高晓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7月5日,高淳区永尚村的蔬菜大棚里,菜农们在高温炙烤下,忙着采收鸡毛菜。 通讯员 高晓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 傅可 周梦瑶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并赋予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要使命。近日,市政协召开十五届三十次主席会议,组织市政协委员、区政协代表等围绕“加快我市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主题深入协商议政。大家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聚焦产业规划、科技赋能、业态融合、服务体系等核心议题,形成一系列靶向精准、务实有效的意见建议,为我市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贡献智慧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与空间布局

让特色产业做优做强

科学规划与精准布局是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参会委员一致认为,必须强化市级统筹,以系统性思维优化产业空间格局与发展路径。

市政协委员、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健认为,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以河蟹、青虾和鱼类为主,其中,河蟹养殖面积29.3万亩、青虾养殖面积5.6万亩、常规鱼养殖面积18.2万亩、特色鱼养殖面积1.5万亩,效益较低的常规鱼养殖仍然占主导,产业结构需优化。他建议根据各区资源禀赋打造“三区一带”即北部(六合、浦口)发展特色鱼设施化养殖区,近郊(江北新区、江宁)打造休闲渔业区,南部(溧水、高淳)巩固蟹虾生态养殖区,沿江(六合龙袍、栖霞八卦洲)建设长江特色鱼养殖带。在保持虾蟹养殖占比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特色鱼养殖规模,逐步实现对低效常规鱼养殖的替代,推动水产产业向高值化转型。

从水乡池塘到丘陵茶园,产业布局优化是来自茶农世家的市政协委员强伟关心的事。他调研发现,南京的茶园多位于丘陵山地,坡度大且分散,机械化作业基础薄弱,茶叶生产主要依靠人工。近年来不少茶园老化现象加重,管理、维护和采摘成本上升,部分茶园因而放弃夏秋茶生产,茶叶整体效益有所下降。结合家族三代种茶的经验和赴外地调研的感受,他建议实行茶产业发展全市“一盘棋”,打破各涉农区的区域限制,建设一批种植、加工、集中销售等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培育适配南京气候、适宜机械化采摘的茶树新品种,提升茶叶良种化比重;培育龙头型茶叶生产企业,引进一批经营理念新、技术水平高、资金实力强、销售渠道广的加工、销售类型的茶叶龙头企业,引导茶产业由分散化向规模化转变。

庭院经济是乡村振兴的“新细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近年来,南京各涉农区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推出“庭院+微旅游”“庭院+特色餐饮”“庭院+非遗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浦口区政协建议,立足实际强化政策引导,将发展庭院经济纳入全市“十五五”规划纲要,建立融政策扶持、项目拉动、技术帮扶等于一体的发展体系,与美丽庭院建设、和美乡村创建以及文化休闲旅游等同步推进;同时,健全庭院经济规范化管理运营机制,明确建设内容、标准、方式、规模以及产品加工、包装等标准要求;鼓励各涉农区域结合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手工,支持“村村联动、户户联结”发展,形成“片区开发”模式,推进庭院经济产业化发展。

突出科技赋能与标准建设

为传统产业装上“智慧芯”

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生产是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会上,委员们聚焦种源、技术、装备、智慧化等关键环节展开热议。

陆健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因水产养殖涉及品种多、生产条件和影响因素复杂,装备适用面小、研发难度大,导致水产养殖机械化、设施化和智慧化水平与农业其他行业相比一直比较落后,生产过程严重依赖人力和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风险。他建议,鼓励发展池塘工程化养殖系统、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等设施化养殖;在标准化、设施化基础上嫁接智慧渔业应用,大力推广水质在线监测、溶氧自动控制、无人机无人船投饵施药等成熟技术,探索开发养殖决策系统AI模型,逐步转变凭经验生产操作的养殖方式,减少对人力、经验的依赖,实现标准化、自动化生产。

不只水产领域,蔬菜大棚里的科技突破同样牵动着市民的“菜篮子”与农民的“钱袋子”。溧水区政协通过调研发现,我市蔬菜产业中,小而散的主体相对较多,这些主体在“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引进运用上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主栽品种、栽培方式和育苗方式较为传统,“四新”示范推广应用力度不大,科技转化应用慢。他们建议,建立市级联合育种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攻关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设施蔬菜品种。

“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足,根源在于生产环节缺乏统一技术规范。”市政协委员、高淳区和丰园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孔祥华直指问题关键,他建议,搭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由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牵头,教育、商务等多部门协同,建设公益性农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常态化完善需求预测、质量追溯、物流调度等功能模块,制定出台涵盖交易规则、信用评价、纠纷调解等内容的制度规范;搭建对接学校、机关及企业食堂等稳定需求端的工作机制,定期整合发布其食材采购计划,形成规模化“需求订单池”,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平台订单信息,科学规划种植养殖计划,实现“以需定产、定向种养”,有效规避盲目生产风险。

深化业态融合与价值拓展

让产业链条“串珠成链”

如何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由单一业态向多元融合升级,是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路径。

浦口区政协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农村群众受自身认知影响,单纯将庭院当作晾晒存放的场所使用,对共享、流转等新模式了解和接受度不高。为此建议,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瞄准都市人群对生态产品、休闲旅游、研学教育需求,结合当下田园养老“候鸟”生活、农耕实践、旅游康养和“下沉式消费”需要,以合作开发、委托种植养殖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打造复合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培养一批易复制推广的特色典型,以“社群运营”“直播带货”方式,提高都市农园、“花香+业态”、盆栽育苗、非遗技艺等项目的知晓度参与度,通过“家”“庭”“产”的功能融合,推动城乡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产业吸引力。

针对水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多位委员建议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和商业开发,开发适于现代消费的菜品、零食、预包装食品;在高淳、浦口、六合等产区举办“固城湖螃蟹美食月”等节庆活动,打造水产主题美食文化街等乡村旅游地标,提升产品溢价和品牌影响力。

强伟委员就茶产业融合发展,呼吁深化茶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用品等终端产品,发展抹茶产业和新茶饮,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把江宁黄龙岘、高淳淳青茶园等主要茶叶产区串联起来,探索建设茶旅融合综合体,开发茶主题民宿、茶园研学基地等,努力打造多元化“拳头型”旅游产品;挖掘我市茶道、茶德、茶艺、茶趣文化,培育爱茶、懂茶、学茶的“新茶人”,不断刺激茶叶消费,持续增强南京茶产业发展效能。

健全服务体系与联农机制

为产业发展撑起“保障网”

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和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是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根本保障。

“传统蔬菜产业的装备、设施、技术全面升级,仅靠经营主体积累性投入,力量单薄。”对此,溧水区政协建议,加大对设施提档升级、老旧设备更新、绿色防控试验示范与推广、“机器换人”、延链环节配套、公共品牌发展、冷库设施、冷链物流、“交邮快供”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议打造典型亮点,提升财政资金的引擎带动作用;统筹推进蔬菜大棚设施(含塑料薄膜、沟渠路网)的维修改造与提档升级,为农业智能化改造奠定基础;搭建市级层面物联网设备及无人农机共享平台,降低中小经营主体应用门槛,加速实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升级探索。

“从事农业生产者多数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引人留人难。”人才短缺是委员们普遍反映的发展瓶颈。对此,浦口区政协建议:针对经营主体和农户需求组建专家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培训社会化服务人员,为庭院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借鉴上海等地做法,定期组织律师、公证员及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等深入农户,让“新老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惠农政策、法律援助等服务,持续强化不同庭院经济参与者的信心与活力。溧水区政协进一步提出:重点培育现代农业技术实操人才,建立覆盖操作培训、资格认证及技能竞赛的长效机制;同时完善涉农企业人才保障政策,适当降低门槛,给予学农专业与非农专业人才同等就职待遇,在学费补贴、职称评定、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市政府对此项市政协主席会议协商议题高度重视,会前,副市长许峰专门召集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专题研究。副市长孙百军到会认真听取协商发言,并与委员们深入互动交流。他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次组织对相关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推动。市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充分吸纳本次主席会议和各位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研究推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聚焦产业融合、联农带农、富民增收等重点环节,做好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重点工作,稳促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向上发展势头,向着综合功能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主体强、产业效益强、竞争能力强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目标奋进。

市政协主席王立平充分肯定此次主席会议协商议政取得的成果,表示“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要正视问题不足,找准实践路径,推动我市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注入新动能。”他指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解堵点难点问题,推动产业发展理念由“生产导向”向“价值导向”跃升,发展定位由“生活保障”向“多元功能”拓展,发展动能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换,更好彰显都市农业特色,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就如何以特色产业“关键突破”撬动农业强市“整体跃升”,王立平总结指出,要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美丽经济”,进阶庭院经济,彰显乡土文化,深耕品牌培育,从而拓展产业增值空间;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参与+农民参股”的产业化联合体,强化利益联结监管;要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强化资源要素的精准投放和高效配置,推动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向优势区域、主体及环节加速集聚,切实提升要素保障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以“强链拓链”的产业思维,推动我市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