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宝马集团国内唯一、全球六大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之一的宝马信息技术全球研发中心项目落地南京。
7月8日,上海小度技术有限公司全国首个综合性区域总部——小度技术华东总部落户南京。
将时光轴再向前追溯,在南京布局研发总部的行列中,早已留下华为、中兴、阿里、小米、麦当劳、博西家电、协航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的身影。
这些巨头为何纷纷选择来宁布局研发总部?记者走访发现,依托科教人才优势,以研发活动和研发服务为核心,南京正稳步培育并壮大富有活力的研发经济新业态。
研发产业蓬勃发展
创新实力誉响全球
研发,也可以作为一种产业吗?
成立四年,从几十人到员工超650人,去年营收突破3.1亿元。宝马诚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用发展曲线给出肯定回答。
所谓研发产业,包括为研发提供实验设备、软件、易耗品、数据、新材料等全产业链的企业,为研发提供服务的企业、机构或平台,如智库、策划公司、商业调研企业、数据服务公司等,有明确服务、报告及产品成果目标的研发、试验过程。
五年前的冬天,宝马集团从几百家候选企业中筛选出成长于中国(南京)软件谷的本土知名软件企业诚迈科技,宣布双方合作成立专门从事汽车软件开发的合资公司宝马诚迈。如今,宝马诚迈已成为宝马在中国甚至亚洲最大的数字化汽车软件中心。
“我们团队从做App到做底层架构研发,在宝马的研发参与度增长了很多倍。”宝马诚迈CEO梁浩辉介绍,这种转变源于宝马总部对宝马诚迈研发实力的认可——如今宝马在中国90%的软件研发任务由宝马诚迈承担,包括为劳斯莱斯、MINI等品牌开发全球通用的数字技术。
“南京既服务于中国,也向世界输出创新。”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CEO戴鹤轩说。
那如果没有国际巨头带来的巨大市场,凭借研发也能完成自我造血、输血,实现稳健发展吗?
“能,但要有契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成果。”江苏集萃精密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社表示,作为新型研发机构,集萃精密所去年营收超千万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为企业提供“研发标间”、共享“研发人才”,也是一种典型的研发服务形式。
“我们不仅有开放式办公位及配套的办公设备,还有各种规划建设实验室及实验仪器。在生物和化学方面,实验室是很重要的投入,我们不仅实验室设备都是开放的,还配备研发团队可以配合开展技术研发。”江苏南创化学与生命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晓忠介绍。
数据显示,去年南京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50亿元。南京在“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位居全球第五,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资源禀赋优势显著
配套服务如虎添翼
南京的研发产业为何能蓬勃发展?
从资源禀赋来看,全市共有50多所高等院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96位两院院士和超过百万名在校大学生,以及358家市级新研机构、超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余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新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累计达34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也已全面竣工,项目已支撑创新试验百余项。这里有创新“高峰”,也有“群星闪耀”。
“南京的人才优势,给了企业创新滋养。”博西家电大中华区总裁宋凛冰说。自2011年至今,博西家电与东南大学已开展五轮战略合作,共同完成57个创新项目,在空气动力学、热力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协同攻关产品难题。去年末,博西中国30周年创新发展峰会上,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们与博西家电内部研发团队合作孵化创新理念,一举夺得优胜。
做研发,还要有基础设施服务。2024年以来,南京建成生物医药领域等6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等20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22家中试平台以及3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今年,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共服务项目500余项,277个项目进入孵化阶段,53个项目进入中试阶段,26个项目实现产业化。
身着无尘衣、口罩、鞋套,手戴乳胶手套,目光紧盯着手头的光学镜头。走进南京市中科神光激光光电技术中试平台,技术人员周收复正进行多组光学镜头的性能对比。
“我们和安徽一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签订了一个光量子走航式测量设备的中试合同,我负责光学器件的选材。”周收复说。
中科神光副总经理郑新友介绍,近几年,中试平台年均服务项目约300项、合同金额6000余万元。目前,平台已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围绕新兴领域的前沿产品,共同组建研发团队,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全方位的联合开发工作。
政策助力进击的研发之城
要迈向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南京的研发产业正加快从功能上的单纯研发向产业转化延伸,越来越多的研发中心具备了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开始向产业服务中心发展升级。
当然,成长的道路上也面临一些挑战。
“技术研发服务周期很长,经常一个合同要做好几年才能交付完成。”江苏集萃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通过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合作,年营收稳定在5000万元左右,可总经理张昭涛仍有“成长的烦恼”。
此外,对研发投入占比较高的企业,研发设备和研发人员投入也是一笔不菲的经费。
为更好推动研发产业发展,南京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去年出台的《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对技术转移机构、合同登记机构、输出方、吸纳方,分类分档给予奖励。今年新出台的《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亦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参与建设中试平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明确相应资助。
“作为科教名城,南京正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加快发展研发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业内人士指出,科教人才优势能有效吸引研发型企业的聚集,反过来研发型企业也能吸引集聚研发型人才,从而形成正向循环,增强区域研发集聚度,有效推动当地产业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加速科教人才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级。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实习生 饶嘉萱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视觉中国;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南京江北新区;江宁发布;江北建投集团
视频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乔雅萱 曹骄阳 费寿涛 实习生 郝悦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