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根生
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南京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报道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86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机器人产业挺进全国第一方阵……江苏南京市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上述作为的背后,正是由于“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在兼容中持续发力。
何为“学术逻辑”?主要指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而展开探究活动;何为“市场逻辑”?主要指注重供求关系并努力提升成果与需求匹配度。不重视“学术逻辑”,很难出现原始性创新;不重视“市场逻辑”,科研成果也难免被束之高阁。“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优势互补,既追求科研核心价值,又聚焦市场需求,科研成果方能更顺利地从“书架”到“货架”。在这方面,南京的实践成效令人欣喜。
在南京,还有一种喜人现象:“顶部拔尖”“底部崛起”并存。前者指原始突破性创新不断,后者指成果产业化给经济带来勃勃生机。例如,南大杜灵杰团队首次为引力子“画像”,成果荣登“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8%,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顶部拔尖”为“底部崛起”提供了源头活水,“底部崛起”为“顶部拔尖”提供了基础支撑。这意味着,“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更好地兼容互补,才能激发出巨大潜力。
一个共识已深入人心: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南京必须扛起的省会担当。市委主要领导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南京立足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为目标,系统构建高能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矩阵,完善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同向发力科教名城和产业强市建设。”
无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铺平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不断优化“土壤”和“气候”,使“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相得益彰。“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手棋”必能越下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