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明初定都南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都城建设,对今天的南京依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大历史的叙事中,“洪武时代”为我们留下了什么?为什么说明故宫为北京紫禁城提供了“设计蓝本”?
近日,在“南京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讲座中,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古都学会会长夏维中带领观众穿越600年,走进大明的世界,解读“洪武时代”。
“洪武时代”为何是
南京城市史的一个高峰?
“自洪武元年开国,至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南京是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首都。在此定都的50余年,明朝不仅建成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还奠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取得巨大成功。”夏维中认为,明初的50余年,上承宋元、下启明清,地位重要,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明朝设立“两京制”,即南京和京师(北京)两个首都,它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极其特殊而漫长的过程,甚至影响了此后几百年南京的城市发展,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朱元璋“洪武时代”留下的丰富遗产。
夏维中说,朱元璋在前朝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统治模式,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其统治思想程朱理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基本模式,既是对中国传统模式的继承,也是一种创新。
在文化上,开创了一系列制度,最重要的是在科举制方面的改革。“这是在宋元基础上继承而来的,又与宋元有很大不同,首先,以程朱理学为考试核心;其次,将学校、科举和文官制度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一以贯之,形成一个综合性体系。”夏维中说。
“‘洪武时代’的特点很多,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但是如果要我来概括的话,我觉得是重农时代,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这一点来讲,跟宋元不一样,是一个文明的转向。”夏维中表示,在重农政策下,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干预,培育小农经济;同时对一系列挑战因素,比如商业、工业等,采取限制措施,防止小农经济分化导致新的土地兼并、土地集中引起社会混乱。
在夏维中看来,朱元璋开启的“洪武时代”,从南京角度来讲,是南京城市史上的一个高峰,它兴建了当时中国最伟大、也是世界最伟大的城市。
朱元璋如何用
“一张户帖定乾坤”?
夏夜的玄武湖分外迷人,不少南京市民都喜欢吹着湖风散步或干脆来场环湖跑。而在明朝,玄武湖可是皇家禁地,这里曾为明王朝国家级档案黄册的存放地,时称“后湖黄册库”。
什么是黄册?黄册是明王朝户籍与赋役合二为一的册籍,以登载家庭人口、财产为主。黄册综合了今天户口簿、土地证、房产证、税务登记证等部分功能。
大明初建,百废待兴,最重要的就是“钱”。作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农耕文明国家,赋税一直是国家最直接、最重要的财政来源。然而元末大乱,田赋无准,中央最重要的财政该如何保障呢?
洪武三年,明政府在全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户部在此基础上制作户帖,一式两联,一联藏于户部,一联发给户主。
由于明朝户帖上的户口信息比近代西方的更全面,与现代人口普查基本一致,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全面人口普查的历史证据。
夏维中表示,一份不起眼的户帖改变了明初历史。从表面上讲,朱元璋通过这张户帖登记人口和土地;实际上,最主要的目的是做后面巨大的事情——编制黄册与推广里甲制度。
洪武十四年,明政府开始编制升级版的户帖——黄册,在原来基础上,规定每十年重编一次,掌握各户丁口、事产变化情况,作为征派赋税徭役的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推广里甲制度,每110户编为一里(又称一图),其中丁粮最多的10户为里长,其它100户为甲首,分为10甲。每年由里长1人带领甲首10人,共同负责一里之事,如催征赋税、勾摄公事、教化乡村等。而明朝廷只要控制了里长,就能控制整个基层社会。
像这样的创举,在“洪武时代”有很多,特别在制度建设方面。清代康熙认为“准今酌古,咸极周详”,没有一位君主能超越朱元璋。
夏维中说,朱元璋在前朝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统治模式,其中最核心的是其统治思想——程朱理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基本模式。
从经济制度上讲,最重要的是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把社会改造成一个小农社会,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在重农政策下,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干预,培育小农经济;同时对商业、工业等采取限制措施。
“朱元璋开启的‘洪武时代’,从明代角度来讲,它是奠定明朝200多年江山的伟大时期;如果从中华历史来讲,它是改写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开启了传统时代最后的兴盛时期,就是明清两代;如果从南京角度来讲,是南京城市史上的一个高峰。”夏维中说。
明故宫成为
北京紫禁城的“设计蓝本”
日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发布《关于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的情况通报》,通报称,故宫博物院、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于2025年7月底启动明故宫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作为明初都城核心区域的南京明故宫始建于1366年,是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南京明故宫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影响甚远。夏维中认为,这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也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其整体布局、建筑形制成为后来明中都和北京紫禁城的“设计蓝本”。
南京明故宫遗址作为明初都城的核心区域,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遗址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并于2023年入选第一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然而,历经数百年历史变迁,遗址地表遗存稀少,核心区布局分布、建筑工艺等重要信息尚不清晰,严重制约了深入研究与科学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是科学认知遗址格局、推进遗址保护规划与展示利用的迫切需求。
根据明故宫遗址中期考古工作计划,中期考古重点工作包括:探明宫城中轴线上核心宫殿区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的具体位置、范围、形制等关键学术问题。
本次考古是南京明故宫遗址首个具有明确课题导向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对于揭示明故宫遗址的历史面貌和内涵、挖掘其核心文化遗产价值,以及进一步探源、彰显南京历史文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本次考古是故宫博物院、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不仅服务于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保护与研究,也将有力推动明南京城与明北京城的考古比较研究,深化对明清都城整体研究的认识。
作为明初的首都,南京的明朝遗址遗迹众多,如何保护传承?夏维中认为,对大众普及明朝历史文化是一个难题,需要专业研究者与文旅工作者携手,将明代南京的历史文化与文物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让大众在游览中感受其独特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