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十余年访古积累大量一手资料 100张照片,打开南京“成长史”

2025-08-08 07:00:2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从山脉到水系,从古建筑到石刻,从秦汉以前到近现代……古都南京,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各种历史遗迹如珠玑般散落在大街小巷、四野八郊,等待着人们去寻找、发现、追怀。日前,华古平台创始人、《寻迹华夏》丛书总策划邵世海应群学书院邀请,做客南京言心友书店,以南京各历史阶段文物为线,解读“100张照片里的南京”。

地理形胜独特,秦淮河两源在方山合而为一

100张照片,既以时间为轴,又以历史事件为点,在两小时时间内,邵世海变身访古达人,带领大家穿越历史,纵览南京山水城林。

首先打开的就是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

这是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的场景。巍巍紫金山由三峰组成,分别是头陀岭、天堡山和小茅峰。紫金山及其余脉形成一个个连绵不断的高地小山丘,由东向西分别是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再往西,就是曾经波涛汹涌的宏阔江面。清凉山海拔最高处仅60多米,六朝时期,江水直逼山下,其南端又扼秦淮河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秦淮河作为南京人的母亲河,有南、北两个源头。从南京地区的地形图上可看出,江宁方山与牛首山东、西相对,两山之间留有一条狭窄通道,秦淮河的北源与南源到这里后就合而为一。经六朝不断发展,地理位置优越的秦淮河成为东南驿道和漕粮转运的重要枢纽之一。

杨吴政权修筑金陵城,秦淮河又迎来新一轮的开发。秦淮河在南京主城区形成内、外秦淮河段的格局,一直持续到现在。其时,重臣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任昇州刺史,主张开挖都城以及宫城城濠,重新规划了城内的河道:城濠自上水门(今东水关)出发,沿着金陵南垣城墙至下水门(今西水关),再与城内的秦淮河水汇合后一并入江。

南唐时期,秦淮河的上水门是南京通往苏南、浙江方向的交通枢纽,从东南而来的商贾会聚集在此;下水门(今西水关)则是内秦淮河的出水口,是南京货物运输的水上咽喉。其时,秦淮河两岸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南京城内长约十里的内秦淮段,十里秦淮逐渐成为南京城市的地标。

追溯南京源头,薛城遗址发现通体精磨陶器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南京特殊的经历,其城市空间内创造出大量的文化遗产。通过十余年南京文物“普查”,邵世海积累了大量难得的影像资料。

南京城的发展源头,从邵世海的镜头中慢慢打开。

高淳地区自古水道纵横、湖沼密布,距今6000多年前,在固城湖与石臼湖间的薛城出现了原始村落。1997年,薛城遗址被发现,除了釜、鼎、罐等通体精磨的陶器,还发掘出距今约6000年的鱼骨、贝壳类、鹿角等。经考古专家论证,薛城遗址被确定为“南京原始人发源地”,是目前南京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句容河北岸的梁台遗址,在文化类型上属于湖熟文化的一种。这片水边的高地,曾被认为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

全长近32公里的胥河,是中国现有记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甚至比著名的“邗沟”还要早一些。作为太湖平原沟通长江中游和皖南水系的交通要道,它支撑了苏皖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为南京都市圈与环太湖城镇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城邑之一,固城遗址当初因城坚固而得名,又名子罗城。它的兴衰与吴楚争霸密切相关:吴王余祭筑城以御楚,为濑渚邑。后,楚伐吴,此城加固,大造行宫,后人称“楚王城”。此后,伍子胥率兵破楚,焚固城宫殿,逾月不灭……

南京碑刻文化,

六朝“垂露篆”闪现《红楼梦》

近日,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引起很多人的争论。这是因为,直至西汉早期,石刻文字少见,且内容简短。东汉时期,碑刻应用范围大有拓展,形制、内容也逐渐趋于完善成熟。在南京地区,有遗迹可循的碑刻,当数《校官碑》最为久远,也最为有名。

《校官碑》全称为“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刊刻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通篇以隶书刻就,是江苏地区发现的最早碑刻。碑文的传主潘乾以察孝廉而任溧阳县长,对南京地区社会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颂扬潘乾为地方兴修学校、任贤施教,并因倡导教化与礼乐而深受民众爱戴的功绩,属官镌立此碑,以纪念潘乾的德政。南宋绍兴年间,该碑由溧水县尉喻仲远在固城湖滨发现。由于该碑文字多漫漶难识,元至顺四年,溧水县文学掾单禧又据此刻有“释文碑”,记录了《校官碑》的发现经过及释文情况。

《天发神谶碑》最早刻于三国时期,碑文内容是东吴末主孙皓为维护其统治,伪称天降神谶而刻。《天发神谶碑》最早发现于秦淮河南岸,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又称“三段碑”,明代嘉靖年间迁至今夫子庙学宫,后在清嘉庆年间被烧毁。清代两江总督端方爱好金石碑刻,命人按宋代拓本复刻了《天发神谶碑》,嵌于“总统府”煦园墙上,一直保留至今。

尽管内容荒诞无稽,可其书法艺术却颇具特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碑上字体在中国书法史上曾短暂流行,由于笔画断续成小点,犹如串串垂珠、点点轻露,被称为“垂露篆”(又称“垂珠篆”)。垂露篆是我国书法史上少有的由篆书向隶书转变时期的文字,《红楼梦》中就有林黛玉喝茶杯子上刻着三个垂珠篆字的描写。

作为南京现存南朝石刻中保存最好的一处石柱,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现存西侧神道石柱和辟邪一对。其中,西侧石柱被誉为“汉以来墓表中最精美的一个”,其柱头圆盖饰有覆莲纹,圆盖之上伫立着一只仰天长啸的小辟邪。柱身上方有一长方形柱额,上面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字,字迹清晰,而“反左书”是南北朝时期特有的书法流行体式。

坚持实地走访,

十余年拍摄大量文物照片

在六朝与明代两大文化高峰之间,宋元时期的南京,依然凭借着政治地理的优势和历史文脉的绵长,始终为江南重镇。在南京,王安石故居、黄天荡遗址、杨邦乂剖心处、金陵驿旧址等遗迹,可以一窥其重要地位。

黄天荡以险要著称。南宋时期,横扫江南的金国将领完颜宗弼决定北归,率领的十万金兵被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围困在河道湮塞的建康(今南京)东北的黄天荡,于是命令士兵用刀枪连夜凿开老鹳河故道,仓皇北逃。金兵在之后150年内再没有渡过长江。该战让韩世忠获得极高声誉,更有其妻梁红玉身先士卒,亲自擂鼓指挥作战。这场战争提升了南宋军民的士气,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战则被称为“黄天荡大捷”。

今天,进入雨花台风景区北大门,沿左侧道路往梅岗方向走,首先看到的便是杨邦乂墓,“杨邦乂剖心处”与其相隔不远。景区内还有二忠祠遗迹,祭祀的是杨邦乂和南宋另一忠臣义士文天祥,二人属江西同乡。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祥兴二年,坚持抗元的文天祥寡不敌众,在广东被俘,在被押送北上的路上,曾被羁押在金陵驿。面对斜阳衰草、断壁残垣,文天祥写下沉郁苍凉的诗篇。与诗篇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位于马群街道的金陵驿。

到了近现代,北极阁气象台遗址、紫金山天文台、浦口火车站旧址等,不断闪耀着南京古今重叠的印迹。

可以说,十余年走访,让邵世海积累了大量南京早期文物照片,这些高清晰度的照片,角度不一,细节突出,有的甚至一个点位就拍摄了七八个小时,留下了宝贵记录。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