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吴云青 魏赛男
这个夏天,“苏超”火爆出圈,踢出一记精彩的“人文经济学”好球。
数据显示,截至第八轮,“苏超”现场观赛总人数已突破100万,相当于坐满11个国家体育场“鸟巢”;第五轮至第八轮场均都超3万人,直追欧洲五大联赛之一的英超联赛。
“赛事流量”正持续转化为“消费增量”。江苏省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苏超”前六轮,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等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增长42.7%。受“苏超”等体育赛事带动,南京今年上半年体育业营业收入增长了19.3%。
据媒体统计,2个月来“苏超”相关话题达171个,话题总阅读量达29.34亿。
如此“魔性传播”是怎样实现的?对此,不妨通过“流量”“热量”“能量”三个关键词,来一探“苏超”究竟。
热梗撬动高流量
“苏超”走红,始于一场“玩梗狂欢”。
“我们以城市特产代称球队,如盐水鸭代表南京,水蜜桃代表无锡,太欢乐了。”一位观赛市民说。城市IP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与人文基因,草根联赛的口号深度融入城市文化,让许多“路人”变成新球迷。
从“没有假球,全是世仇”到“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再到“笔画保卫战”……“苏超”自开赛以来就热梗不断。这里面,有城市之间相互调侃的网络“老梗”,也有场上碰撞和比赛结果催生的“新梗”。造梗的“民间高手”太多,到处灵光闪现,导致“热梗密集到让人目不暇接”,给现场观众和“吃瓜群众”带来了无数欢乐。其中,“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一幽默表达被“南京发布”引燃后,又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相继转载,更是将这种欢乐氛围推向高潮。
造梗、讲段子,离不开“自嘲”和“互黑”。自信,方能从容地“自嘲”;彼此关系足够亲近友好,才敢“互黑”而不怕得罪对方。江苏十三个设区市均入围全国百强城市,经济实力强劲,既相互敬重,又有浓厚的良性竞争意识。这样的情绪铺垫,赋予了江苏各城市在“苏超”宣传中敢于大胆“自嘲”和“互黑”的底气,彰显了多样性共生的文化性格,也消解了竞技体育的胜负焦虑。
正如网友所说,“在‘苏超’梗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足球,更是江苏的历史、地理、经济与千万个鲜活的灵魂。”这些“梗”是“苏超”实现魔性传播的关键媒介,既强化了“苏超”与球迷、市民及广大网友的情感联结,精准捕获了流量密码,也导致每一场比赛“段子”比“胜负”更出名。
归根结底,用网友的一句话来总结:别再问“苏超”谁赢了,“苏超”没有输家,只有赢家。
带火消费有热量
“苏超”火爆,不止于赛场之内。
当下,“苏超”这股热浪已溢出绿茵场和网络空间,不仅点燃了球迷热情,更以“足球+”模式撬动全域消费新增长。7月5日南京队主场对阵苏州队的比赛,当晚除了奥体中心的主赛场,全市还设置了66个观赛“第二现场”,覆盖重点商场、街区和商家,吸引了超百万客流,带动商品销售额3.4亿元。
借“苏超”东风,南京顺势推出“跟着‘苏超’游南京”“跟着‘苏超’购南京”等活动,结合票根推出“看球+旅游+消费”等文旅体商多元业态融合的优惠套餐,掀起一波波美食消费、聚会观赛及运动玩乐的热潮。
“从5月开始,南京人的周末几乎都与‘苏超’一同度过,太充实了!”“本来是专程来看‘苏超’南京队比赛的,没想到凭票能享受这么多优惠。”每逢赛事,在南京各商圈、景区,总能看到许多穿着家乡球队队服的市民游客,成为这个夏天独有的风景线。
除了“票根+”,“苏超”的“带货能力”同样强劲。从风物特产到“苏超”文创,从足球培训到健身消费,“苏超”带来了消费市场的长尾效应。盐水鸭这样的南京名特产顺风热卖且不提,“加油鸭”明信片和“叫南哥”帆布包的热销也在情理之中。甚至,“苏超”还给淮安一家生产人造草坪的民企带来了不少订单,赛场上空的飞机编队表演,更意外带火了飞行培训——连学飞无人机的人都多了!
“足球经济”正成为激活城市活力的新引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位列境内自由行热门目的地TOP3、境内游热门目的地TOP4,“南京3日游”成为境内跟团游热门产品的“销冠”。
如此强大的流量转化能力,让“苏超”赛事营销资源跃居国内“顶流”,各品牌争相入局赞助。这场从绿茵场延伸出的经济盛宴,以足球为纽带,汇聚全民热情,串联起文旅消费、品牌营销与城市发展的全链条价值,开拓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空间。
赛事凝聚正能量
“苏超”不仅有流量、有热量,更涌动着温暖的正能量。
作为一项草根赛事,“苏超”没有耀眼的职业光环,却凭借接地气的亲和力与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加深了江苏人对各个城市的认知与认同。它不只是球队之间的较量,更是一场属于十三个城市的节日。
江苏十三个设区市各具地域特色的历史与文化,让人群很容易聚拢在各自球队周围。“为城市荣誉而战”的赛事口号,精准触达了江苏人的情感。无论是场内山呼海啸的助威声,还是场外大屏前此起彼伏的呐喊助阵,都让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助威归助威,胜负却没那么重要。“真实不作假,敢打敢拼,屡败屡战,发挥体育的拼搏精神,同时给全国网友提供情绪价值,让不懂球的人也能感受到足球运动的乐趣,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办赛的初衷不就是如此吗?”评论区里,这样的留言获得了无数共鸣,勾勒出“苏超”动人的精神底色。
比输赢更重要的,是“想赢” 的信念;比 “想赢”更重要的,是一路向上攀登中看到的风景。用网友的话来说,“球迷不在乎输赢,在乎的是你的态度、拼劲、精神。只要没放弃,一直努力到最后一刻。”真正的体育精神,不在奖杯里,而在那些“明知会输却依然奔跑”的身影里——这样的身影,常常与平凡你我的某一瞬间重合,引人共情,也振奋人心。
一位球迷这样写道:心仪的球队输了,短时间会有些郁闷,但整个过程获得的都是快乐。“苏超”创造了属于群众盛大的节日,为普通人的欢乐提供了广阔舞台。它虽喊着“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却让城市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不断加深。
“苏超”的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除少量职业球员外,更多的是教师、快递员、学生、空调维修工、村支书、IT“码农”……不少人白天上班、晚上训练、周末参赛;大多数时候,他们是为生计而奔波的普通人,上了绿茵场,便化身为城市英雄,闪耀着夺目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