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老山“不老”,以绿生“金”写传奇

2025-08-08 06:38:2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老山“不老”,以绿生“金”写传奇

——从“靠山吃山”到“靠山护山”“靠山富山”的浦口实践

浦口区不老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摄浦口区不老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盛夏,南京老山深处,黑冠鹃隼幼鸟在巢中发出求食的鸣叫,护林员的脚步声惊起几只夏蝉。山脚下的响堂村里,“栀咖啡”飘出新磨咖啡的香气,艺术家与村民正在讨论下一季文创产品的设计。

这座横亘在浦口区的生态屏障,曾因“靠山吃山”的粗放发展满目疮痍。而今,森林覆盖率达88%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既是獐子、红隼等百余种野生动物的“幸福乐园”,更是新老村民共同守护的“快乐老家”。

伤痕抚平绿意浓

南接长江、北连滁河,老山山峦连绵,大小山峰多达百余座,尤其是“林、泉、石、洞”四景,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与帝王将相探访。

在那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年代,老山附近的村民为了谋生,经常上山砍伐,再将树木背到山外去卖。此外,偷捕盗猎、违规采矿的现象屡禁不止,矿渣遍野、林木减少、水土流失,昔日秀美山川留下了累累伤痕。

靠山吃山,山却越吃越瘦,伐木求财,财却越伐越薄。生存困境下,浦口开始“算大账”,传统的生存逻辑已经不灵了,不把账算长远不行。然而,全区5个街道中有4个和老山接壤,几乎所有职能部门的业务都涉及老山保护,责任主体多元、监管缺乏有效统筹,导致老山面临“多头治理”困局。

转机出现在2012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南京市老山景区保护条例》,次年正式实施,以重典治乱的力度推动老山保护。这道法治屏障让老山治理形成全区“一盘棋”,违法建筑拆除、非法捕猎禁止、裸露宕口复绿同步推进。2015年,《南京老山景区总体规划(2015—2030)》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将“保护”放在首位,禁止一切形式的房地产开发,全力打造“城市绿肺”“森林氧吧”。

几年间,山头换新颜,守护老山的力量也日渐壮大。2019年,邢庭誉从森林消防队员转岗成了老山林场西部林业管理区的一名护林员,被分配到位于林场最西部的罗汉寺护林点。每次巡山,他都要仔细查看四周环境,确保没有野外用火,同时还要检查树木生长情况。“遇到树木枯死,要看是病虫害还是正常枯死,及时报给管护站,快速处理。”经多年风吹日晒皮肤黝黑的邢庭誉在山林中“身手敏捷”。

“我是浦口人,对老山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邢庭誉说,“经过多年努力,才换来如今郁郁葱葱的老山,我想把这份工作做到20年、30年后,直到我走不动的那天。”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浦口区55个废弃露天矿山已完成生态修复53个,修复面积约5230亩。

飞羽归巢万物兴

7月18日中午,老山的密林深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快门声。摄影爱好者武家敏屏息凝视,记录下珍贵画面——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冠鹃隼正在育雏。3只幼雏在母亲羽翼下探头探脑,享受着这片森林的庇护。

“好多年没见黑冠鹃隼露面了,更别说拍到育雏画面!”武家敏笑着说。这种头上长有黑色冠羽的中小型猛禽对生态环境极为敏感,常被视为生态系统的“质检员”。

“冬龙袍,夏老山,春秋绿水湾。”在南京的观鸟爱好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这是因为老山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得这里的鸟类数量和种类在南京独占鳌头。在2020年老山生物多样性普查中,共记录到15目39科108种鸟类,其中包括黑冠鹃隼、黑鸢、日本松雀鹰等1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除了鸟类,越来越多的生物也“用脚”为好生态投票。根据最新生物多样性普查结果,老山景区内发现维管束植物1187种、陆生脊椎动物176种、昆虫718种。与上一轮1963年的普查结果相比,老山景区60多年来增加了509个物种,占全省陆生生物物种的47.66%,其中国家级保护生物39种,包括国家二级濒危植物秤锤树、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等。

为了给更多珍稀物种打造栖息家园,浦口区启动老山“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规划7大类23项重点任务和10项生态提升重点工程,构建起完善的“老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发展体系”。

今年5月19日,南京市首个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站——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正式启用,目前已安装了5台声纹检测仪、20个红外相机、3个视频监控设备和1台无人机,能对老山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期监测,为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浦口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倩园介绍,老山“生态岛”试验区建成后,预期将新增观测物种30种以上,指示生物类群生命力指数提升5%以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提升5%以上,重点物种保护率达到100%,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本土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繁华都市中保育生物的“生态高地”。

山村蝶变客盈门

正值暑期,老山脚下的响堂村里热闹非凡:响堂·宿里一房难求,南法餐厅排起长队,“栀咖啡”卖到断货,栀子花体验区涌进近千名外地游客,响骑·机车茶档成了机车发烧友的中转站……这个曾因三面环山而闭塞的山村,如今成为城里人争相奔赴的“诗和远方”。

响堂村所属的华光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高玲告诉记者,小山村的变化源自2020年——浦口区启动“响堂计划”,聘请艺术家和设计师因地制宜对村落进行艺术化更新,打造了艺术山谷、景观稻田、栀子花田等系列休闲体验空间,引进大马营等近20个乡野潮牌落地布局,为村子发展注入新活力。

当绿水青山被文化创意“点石成金”,生态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据统计,2024年响堂村累计接待游客39.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10.15万元,带动4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创业。

“我们家小院每年举办十多次画展等艺术活动。”响堂村村民孙娟自豪地向游人介绍。随着许多艺术家来村里租房,她家小院每年租金收益便有十多万元。

改变,不仅仅发生在响堂村。集田园餐饮、休闲团建于一体的“不老村”景区,给予游客赏美景、居美宿、品美食的“一站式”浪漫体验;东麓废弃矿坑上崛起的华昌龙之谷乐园,成为江北文旅新地标;生态环境的“含绿量”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含金量”,“浦食浦味”“四季永宁”等农产品品牌家喻户晓……

为进一步“唱响”老山生态大IP,浦口区还积极策划开展老山文化节、浦口马拉松、老山音乐节、汤泉自行车赛等多项文化体育活动,让老山生态颜值焕发丰厚价值。2024浦口马拉松期间,全区酒店、民宿、宾馆共180家6664间房,3天入住10629人,带动夜间旅游人次11.85万、旅游消费9979.9万元。

“过去砍树卖树,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钱,现在生态变好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不老村村民林阿姨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超10万元,获得感满满。

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真香!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