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没有电蚊拍的夏天 古人靠啥“拿捏”蚊子

2025-08-06 13:45:17|图文来源: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嗡嗡嗡嗡嗡……没有什么比夏天的蚊子更烦人了,酷热难耐之际,还要被它吵个不停。

驱蚊水、电蚊拍、蚊香和灭蚊灯,可谓现代人的“蚊防四宝”。被吵得睡不着觉的古人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想出了各种驱蚊灭蚊之法。

“物理驱蚊”用蚊帐

庄子说:“蚊虻豽肤,则通夕不寐矣。”蚊子咬得庄子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北宋欧阳修在《憎蚊》中说:“虽微无柰众,惟小难防毒。”可见,蚊子给古人带来的困扰着实不小。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发明了最原始的防蚊工具——蚊帐。帐,古称“帱”(chóu)或“裯”(chóu),指单层帐子,即夏季用的蚊帐。梁元帝萧绎《金楼子》中记载齐桓公曾言:“今白鸟(蚊)营营,饥而未饱,寡人忧之。因开翠纱之帱,进蚊子焉。”这种“翠纱之帱”以丝织品制成,既通风透气又隔绝蚊虫,成为贵族阶层的标配。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描绘的豪华帐幔,展示了古代蚊帐的精巧设计,其形制与现代蚊帐几无二致。

在南京市博物总馆里,有一件南朝·帷帐铜构件便出土于南京秦淮河。至唐宋时期,蚊帐才普及至民间。北宋诗人张耒《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一诗中写道:“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

当然,蚊帐跟穿衣戴帽一样,不同阶层所拥有的品质更是天差地别。宋元之前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来自蚕丝和麻、葛等纤维,用蚕丝抽出的锦、罗(丝绸)制作的蚊帐一般为宫禁中独用,可能一直延续至唐。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在《咏画障》写道:“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有“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句子。

至于平民百姓,多用葛(一种蔓草)制作的蚊帐,而穷困者则无力置备。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说得清清楚楚:“黄昌夏多蚊,贫无帱,佣债为作帱。”到了宋朝,纺织品原料中多了棉织物,纱布、纱帐进入市场后,丝绸地位自然下降。《红楼梦》里光有名称的丝绸蚊帐就有很多种,“鲛纱帐”“珠帐”“红绡帐”“大红销金撒花帐子”“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纱帐”……

烟熏火燎打“化学战”

现代人使用防蚊喷雾、驱蚊水喷涂在皮肤、衣物上,利用蚊子讨厌的气味或者在皮肤周围形成一层防护层,从而起到隔绝蚊子的作用。

其实古人早在5000年前,就知道了利用气味驱蚊的招数,他们用“熏”的方法消灭害虫、祛味、为衣物增香,甚至已有专门的熏香用具。

在西周时期,《周礼》中就介绍了烟熏驱蚊的办法。当时出现了朝廷的专业驱蚊官“翦氏”,他一边念咒语,一边以莽草为原料,用火烧的办法驱蚊。

汉代流行一种名为“博山炉”的熏香器具,《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时曾通过焚烧“香”以“避疫气”。

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展柜中便能看到“博山炉”的样子,“‘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得名于它的外形肖似仙山,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熏香器具,一般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市博物馆讲解员告诉记者,于炉中焚香,袅袅轻烟从山间漫出,有了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若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古人渐渐发现燃烧艾草、蒿草的驱蚊效果不错,与莽草相比烟雾不多,味道也不呛人。明代方孝孺在其所撰《蚊对》中记载:“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艾草、蒿草后来还被制作成初级版的蚊香——火绳。人们将结过籽的艾草、蒿草采集回家,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晾干,避免受潮。等到第二年夏天,便可以点燃火绳来驱蚊。

此外,古人还制作香囊随身佩戴。香囊中含有多味中药,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等,这些中药的味道同样具有驱蚊功效。

另外,古人也尝试用酒驱蚊,如宋代的《证类本草》记载:“社酒,喷屋四壁去蚊子。”将酒喷洒到屋里驱蚊,这种方法和今天喷洒花露水如出一辙。

吸蚊灯古代就有了

明代《金瓶梅》中,记载了一种铜制吸蚊灯:其设计类似现代灭蚊灯,多以铜铸成锥形或壶状,灯身开喇叭形窗口,点燃灯捻后利用热气流上升原理,将趋光的蚊虫吸入灯内。不一会儿,灯盏内的蚊子便会身亡。

还有一种比较奇葩的灭蚊方式,那就是在家门口放置灭蚊缸。大缸会注水养几只青蛙,对蚊子进行“生物攻击”。古人以食物链自然制衡,巧妙运用生物智慧驱蚊灭虫,尽显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

此外,古人通常会在自家庭院,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这些花草散发出的气味不仅能净化院中空气,而且有驱蚊之功效。常见的驱蚊花草有藿香、紫罗兰、凤仙花、夜来香、薰衣草等。夏夜,古人在院子里乘凉时,既能呼吸芬芳的花草气味,又可防止蚊虫侵扰。

作者:朱彦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