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山
一场汽车碰撞测试视频,将理想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汽研”)和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柳汽”)三家行业巨头卷入舆论漩涡。
7月29日,理想汽车在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一段理想i8与8吨重卡车对撞的测试视频。视频显示,在正面相撞后,理想i8车身结构完好,重卡则出现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的“惨烈”景象。视频中测试的卡车,是东风柳汽旗下的卡车品牌乘龙卡车。
理想汽车称测试基于真实场景,车辆为市场随机采购;中国汽研亦回应测试符合标准,但强调该测试属于“开发验证”,而非公告准入的官方测试。东风柳汽则发布声明称,测试结果严重误导公众,与实际场景差异严重;乘龙卡车官方更是直言“被摆了一道”,并表示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
从技术层面看,这场测试的争议焦点在于场景的真实性与标准的适用性。例如东风柳汽表示,当8吨重卡出现“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这种极端工况时,测试是否刻意放大了乘用车的相对优势?有业内人士指出,卡车在碰撞中驾驶室与货箱的分离设计,原本就是安全保护特性,视频却将其渲染为“惨烈”结果,这种选择性呈现显然带有营销导向。安全测试一旦脱离实际道路事故的复杂变量,就容易沦为精心设计的特技表演。
争议背后,更关键的问题是测试标准的公信力。中国汽研特别说明,该测试属于“开发验证”而非公告准入测试,这一解释恰恰揭示了行业的“潜规则”:企业可以通过定制化测试项目,获取对自身有利的数据结论。第三方机构若在商业合作中丧失中立性,其测试报告就可能异化为营销工具。正如乘龙卡车所质疑的,用非标准测试结果进行公开传播,本质上是对消费者专业认知壁垒的利用。这种行为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禁止虚假或误导性宣传”的规定。
这场风波,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浮躁生态。当车企将“碰撞测试”作为发布会的重头戏时,安全这一严肃命题正在被娱乐化解构。理想汽车此次借非常规测试博眼球,反映部分新势力车企对营销噱头的路径依赖。但汽车安全并非电子产品的跑分竞赛,任何脱离真实道路环境、刻意制造视觉冲击的测试,都是对“安全至上”理念的背离。
安全测试是为了守护生命的底线,而非企业营销的“秀场”。监管部门需明确非标准测试的传播边界,防止“定制化安全”误导消费者。行业协会应建立更细化的测试分类标准,杜绝开发测试被包装成权威结论。车企更需明白,真正的安全口碑来自千万车主的真实道路验证,而不是“营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