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
2025年度江苏省“三首两新”技术产品认定名单近日揭晓,一组数据引发业界关注:全省41个首台(套)装备中,南京独占14席,位列全省第一,占比超过1/3。
这份成绩单背后,不仅是14家企业的技术突破,更是一座城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构建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首台(套)共计43个。
从打破国外垄断的聚丙烯造粒机组到加强自主创新实现国产化的卫星便携站,南京造“首台(套)”正以集群化突破态势,重塑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以关键技术突破“领跑”,国之重器彰显“南京力量”
在某知名石化公司挤压造粒车间内,一台由江苏越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10万吨/年聚丙烯大型挤压造粒机组正高效运转。经过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攻关,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聚丙烯,为客户显著扩大了产品市场利润空间。
作为乙烯工程的“心脏设备”,这类装备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和技术封锁,国内企业采购不仅要支付高昂费用,还需接受长达14个月以上的供货周期。
“国产化后,在保证同等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客户采购成本大幅下降,供货周期缩短至10个月,客户提早开机4个月,可实现产值约3亿元。”越升科技董事长陈志强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技术突破的步伐不止于此。在越升科技厂区内,一台高约8米的庞然大物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最后调试,这台完全自主研发的40万吨/年聚丙烯大型混炼挤压造粒机组进一步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这种突破并非偶然。在南京,以越升科技为代表的“破局者”们,正在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形成强大的创新集群,持续以硬核科技突破,彰显着澎湃的“南京力量”。
“KSJ-18000开挖直径10米以上深大竖井嵌岩钻机成套设备”是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凯宫”)历时4年潜心研发的新装备,在浙江省S304省道电力管廊项目中展现出强大实力——日均施工高达2米,同时将地面沉降精准控制在约5毫米,仅用时2个月便高效完成了首座竖井的施工任务。
“经实际验证,它的施工速度是传统工法的5倍,施工成本相比传统工法降低了30%,整体工期节约约50%。”徐工凯宫总经理苏延奇透露,KSJ-18000设备在S304省道电力管廊项目施工任务结束后将立即转场至“杭州香樟变电力项目”,继续高效、安全的施工征程。
此外,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放射性废物桶内干燥装置,开发了新一代放射性废液微负压干燥减容技术,被鉴定为“技术成果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获得廉江核电厂一期工程项目订货,打破了国外企业类似产品的长期垄断。
深入分析这些“首台(套)”的技术路径就会发现,南京企业在国之重器关键领域的突破,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折射出南京装备制造业正迈入创新成熟期。
例如,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国内首创的超宽带大功率射频功率放大器,运用独创的“魔T再HT波导合成”及模块级专利合成技术,突破性地将输出功率提升至万瓦级。
“目前市场表现良好,已获得相关领域重点客户的认可和订单,成功实现国产化,并在关键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技术领先性和产品竞争力。”纳特通信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产业强市聚势“领跑”,优势产业成“集散地”
在智能电网领域内,南京开关厂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超高速开断型交流金属封闭充气开关设备”作用巨大,有效解决配网领域内真空断路器存在分断时间长、分断速度慢、电弧烧蚀严重以及日常运维成本高等问题,更为以后对智能系统领域的超高速开断产品研究提供了基础。
“它集机械、数字测控、操作于一体,融合了现代科技智能开关与传感单元研究领域技术,为智能电网和泛在物联网系统提供质量保证。”开关厂副总经理胡黎明自信地说。
作为南京市的优势产业之一,智能电网领域成为“首台(套)”产品的“集散地”。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研制的PCS-9585构网型静止同步支撑装备便是典型代表之一,包括基于常规电容的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和基于超级电容的静止同步调相机。
南瑞继保相关负责人介绍,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首次应用于成都地区,解决了城市电源空心化的动态无功支撑不足难题,提升当地直流输电能力100万千瓦。静止同步调相机首次应用于西藏那曲地区,提升当地受电能力30%,保障西藏冬季供电可靠性。
翻开全市“首台(套)”的“家谱”,与南京在产业强市中重点打造的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高度吻合。
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是南京奋力拼夺的六大产业集群国内制高点之一。在南京控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对全自动卫星便携站进行极端环境测试。这个重量仅6.5公斤的“掌中宝”,可随身放入电脑包,能在2分钟内完成对星定位,部署效率远超国内外同类产品。
别看它小,本领却很大。“它具有IP66防护等级,能够适应高原、湿热、盐雾等恶劣环境,并支持自动跟踪、故障诊断、语音播报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公安消防、电力石油矿山野外作业、远洋航运等领域,目前已累计销售130台。”控维通信总经理魏武介绍。
南京奥特自动化有限公司此次入选“首台(套)”的产品“履带吊吊臂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可自动规划与生成焊接路径、焊接程序,实现智能化焊接,并具备远程控制功能。
“本产品是用于金属工程超大型桁架臂智能化焊接装备,是金属工程建设的核心装备,近3年累计销售10套。”奥特自动化总经理张红军介绍,计划未来3年实现该产品与服务累计收入1.7亿元。
以创新生态构建“领跑”,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走进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核电装备生产基地,一套大直径核电凝结水精处理设备正在进行水压测试。该设备应用于核电站凝结水精处理环节,可有效去除蒸汽中的微量杂质,提高出水水质,大大提高核电站运行安全性。
目前,该设备已推广至我省核电站,系统测试连续运行监测显示,出水关键指标远高于目标值。
中电环保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在推动企业打造“首台(套)”上的举措实打实帮企业减负加速,通过构建“总部赋能”支持体系,让企业成长为统筹技术决策、资源调度、市场辐射的总部型企业,为“首台(套)”研发提供了关键支撑。
营造良好环境,助力企业发展。“南京通过场景开放、标准引领、生态共建等策略,推动首台(套)技术产品从研发到市场的全周期护航。依托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联合高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共享研发资源与市场渠道,并利用创新平台引入数字孪生、AI仿真等技术,大大缩短首台(套)研发周期。”航天晨光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推动首台(套)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助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贡献南京力量。
创新生态持续“孕育”,“首台(套)”加速涌现。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钛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成套装备,成功将钛石膏从难以处理的固体废物转化为高品质石膏产品,实现了钛石膏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目标。“该装备可广泛应用于钛白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其产出的高品质石膏产品在建筑建材、陶模、精密铸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久吾高科董事长、总经理党建兵介绍,公司利用首台(套)的技术变废为宝,把原来的固废变成有用的建筑石膏,实现了资源化的利用。
南京施密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的Ф2.5m光学系统波前检测系统具有面形精度高、稳定性高、功能性强的特点,满足了大口径光学系统的高精度检测需求,助力航空航天、天文观测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产品的成功推出,吸引了更多优质客户,拓宽了市场空间,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南京施密特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还推动了公司生产制造流程的优化,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更多企业从“首台(套)”中收获满满。“‘首台(套)’已成为控维通信高质量发展的‘点火器’,技术突破打开了高端市场,政策组合拳降低了试错成本,资本与人才加速集聚,使企业在3年内完成了从初创企业到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再到国家‘小巨人’企业的三级跳。”魏武说。
记者手记
读懂南京“首台(套)”背后的创新密码
当14席首台(套)装备的“成绩单”新鲜出炉,南京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创新步伐越来越快。这组数据背后,也是这座城市以创新为笔,在产业升级画卷上写下的生动注脚。
硬核突破,是产科深度融合的“攻坚”。南京企业的每一次“破冰”,瞄准的是“卡脖子”领域,印证着“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责任与担当。透过一个又一个“国之重器”,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如何以关键技术突破为引擎,以产业强市为依托,以创新生态为土壤,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追赶之路。
产业集群,是创新的沃土。在南京,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同频共振,产业优势正通过创新成果持续放大。生态赋能,让创新走得更远。在南京,一个又一个鲜活案例印证,当创新生态足够肥沃,“从0到1”的突破便会接踵而至。首台(套)的集群式涌现,不仅是装备的迭代,更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南京,创新已从企业的“单打独斗”变为城市的“系统作战”,力争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
南京的首台(套)故事,是一座城市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缩影。在这里,企业敢为人先,政府敢闯敢试,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更多“从0到1”的突破,南京必将以更澎湃的“创新力量”,为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