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黄琳燕
8月1日8时30分,南京玄武区板仓街锁金东路8号的锁金农贸市场升腾起热气腾腾的烟火气。素什锦、蜜汁藕、六合猪头肉、南京烤鸭、兴化鱼丸、清蒸草鸡、六合牛脯、上海熏鱼、扬州老鹅……几十家特色美食店前排成蜿蜒的长队。家住附近的居民老李隔着人群看到了邻居老张:“你也来买菜啊?我在这排队斩半只鸭子,你要不要?”“我买点六合猪头肉和素什锦,周末孩子回来吃。”这样平常的市井对话,正是升级后的锁金农贸市场最生动的人间烟火。
这座承载着南京人几十年记忆的农贸市场,去年8月开始迎来了一次新的升级,12月完成升级改造后,悄然变身为藏着各地美味的“美食市集”。走在重新规划的摊位间,六合猪头肉的酱色油亮诱人,兴化鱼丸在冰鲜柜里圆滚滚地待售,金陵烤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上海熏鱼裹着琥珀色的糖衣,美味令人垂涎。
“这些都是南京人记忆里的老味道。”南京锁金农贸市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殿凯带着记者在摊位间穿梭,他说,本次升级他走访了很多地方的老字号和特色美食,引进了六合猪头肉、素什锦、绿柳居等多家传统美食和知名品牌,“我在南京45年,就认这些接地气的好东西,这都是我们老百姓吃得习惯又信得过的产品。”
记者注意到,锁金农贸市场里,除了有很多本地特色美食外,本地菜农的直销菜摊位,也排了整整一长排。
早上正是农贸市场的客流高峰期,仓军杰麻利地给顾客装菜、称重,忙得不亦乐乎。摊位上挂的“本地直供”牌子格外醒目。“这些都是我们家在汤山自己种的菜,有二十七八亩,我父亲卖菜卖了有30年了,现在交到了我手上。”他拿起摊位上的丝瓜、土豆向记者介绍,“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农家自种的菜,觉得更加绿色健康,菜市场这两年提档升级后客流量很大,我们的生意还不错。”
“这些直销户的田地我都去过,怎么种、怎么施肥,我都去看过。”金殿凯说,农贸市场里卖给老百姓的东西好不好,他总要自己看过才放心。目前市场里还引进了高淳豆腐、高淳生态鱼等本土产品。“就是要让大家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这份承诺化作实实在在的新鲜食材。
除了老字号美食和本土农产品,不得不提的还有锁金农贸市场“农贸+餐饮”的新业态。每到周末,农贸市场的海鲜加工区总是座无虚席,刚刚从水产摊位里捞出来的海鲜现场就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这场“把餐馆搬进菜市场”的创新尝试,成了锁金农贸市场最亮眼的转型标签。不少年轻人特意带着家人朋友来尝鲜,买完菜直接坐下用餐,省去了回家洗菜做饭的麻烦。这种“买菜+吃饭”的“一站式”服务,让菜市场从单纯的采购市场变成了聚餐新空间。
在农贸市场的一侧,一个崭新的直播间已经基本搭设完成,除了常见的直播设备和产品外,这个直播间还多了锅碗瓢盆。金殿凯在安徽有个生产黄山臭鳜鱼的工厂,他打算通过直播间以优惠的价格进行销售,既可以把好产品卖出去,也能通过好产品为直播间和线下的农贸市场引流。“你看,我们的锅灶也都安装好了,居民买了菜不想回家做,我们这里就能代炒代做。”金殿凯指着玻璃隔断后的烹饪区说,所有操作都实现“明厨亮灶”,市民全程可见可监督。
【记者手记】
便民是初心,出路靠创新
锁金农贸市场是陪伴了南京人多年的老菜场,提档升级后,它烟火气不仅没丢,还让这份烟火气更干净、更整洁。
“老百姓需要什么,农贸市场就提供什么。”这是金殿凯一直以来的初心。不管是整体环境的改造,还是新增的老字号美食和代炒菜服务,或是即将开播的新直播间,这家农贸市场始终关注着百姓的切实需求和市场发展新趋势。他说,农贸市场的核心始终是便民,要在升级环境与服务的同时,留住烟火气,让更多市民及游客爱上逛农贸市场。
市场很卷,但挑战也往往伴随着新机遇,寻出路要靠创新的头脑和勤劳的手脚。记者采访时,也有商户“吐槽”电商网购挤压了传统农贸市场的生存空间。面对现实挑战,锁金农贸市场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开启创新之路。金殿凯说,除了即将启用的直播间,未来他还想打造一个平台,嫁接更多的好产品,线上线下同时赋能,让农贸市场真正燃起有新意、能持久的新烟火气。上个月,他又在各地跑了几十万亩的农产品种植基地,要把当地农民种的好产品多多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