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跨越千年,重走六朝南京中轴线

2025-08-01 07:33:27|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从CityWalk到CityDrive

跨越千年,重走六朝南京中轴线

正如著名学者薛冰所说,南京六朝都城并没有消失,它一直都在,只是它被叠压在今天的城市之下。闭着眼睛想象一下,沿着当年建康城的中轴线往南,可以从朱雀门走到牛首山。日前,群学书院组织“南京城市历史中轴线系列自驾文化游学活动”,将CityWalk升级为CityDrive,由薛冰、陈大海等专家,带领大家穿越六朝建康城核心区域,重温“建中立极、中轴对称”的城市传奇。

薛冰(右)与陆远。主办方供图薛冰(右)与陆远。主办方供图

几经生长 六朝建康城中轴线遥指牛首山

南京拥有超过3100年建城史,建都史约450年,在历史上的多个时期都形成了城市中轴线。众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存在南京主城区内层累地叠加,形成异常丰富的文化层次。得益于不同时空的穿行,这也让今天的探访更具历史纵深感。

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开创南京建都史。孙权在南京建宫殿、修官署、立市场、兴民居,一条城市中轴线应运而生。这条中轴线在孙吴太初宫公车门至秦淮河北的朱雀门之间,长达七里,两侧集中分布着孙吴时期的中央官署。

青瓷组乐甬。邵世海 摄青瓷组乐甬。邵世海 摄

孙吴不但奠定了建康都城发展基础,框定了其四至空间,并开挖整治了周边水系。这些人工沟渠相互连接,组成了都城发达的水网,不仅解决了都城内的物资运输问题和给水、排水问题,还利用城市外围的天然城濠,在灌溉、运输和防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运渎自秦淮河北抵仓城开凿而成,不仅成为当时都城内最便捷的运输线,也成为东吴境内转运物资和粮草的一条新交通线。与此同时,青溪、运渎、潮沟等运河方向,又决定了建康城以后的走向。

六朝博物馆地下一层。邵世海 摄六朝博物馆地下一层。邵世海 摄

从东晋开始,建康城的形制产生了重大变化——洛阳城的规制和天下之中的概念被搬到了建康城,从而产生了“建中立极、中轴对称”形式。建康城城垣由孙吴时宫城、都城两重发展到宫城、都城、外郭三重,其中轴线也有所延长,向北背倚覆舟山,向南则越过秦淮河,以牛首山为天阙,更加宏伟。

2023年底,在距今约3100年的长干古城被发现之后,南京西街遗址考古又发现六朝时期梁武帝所建“国门”,其所在御道即遥指牛首山。

六朝博物馆地下一层展厅的瓦当墙。邵世海 摄六朝博物馆地下一层展厅的瓦当墙。邵世海 摄

六朝水迹 进香河曾是南京运输大动脉

当天的探访,从六朝博物馆开始,然后陆续经过竺桥、进香河路、估衣廊、糖坊桥、洪武南路、中华门等,最后到达南京城墙博物馆。

尽管六朝建康都城已经消失在地表之上,但其主要街道、河流和主要建筑,仍可通过历史资料和考古发掘,深入城市内部,触摸城市肌理,让城市古今变迁变得可触可感。

青瓷带翼狮形插器。邵世海 摄青瓷带翼狮形插器。邵世海 摄

从原汉府街车站到今天的六朝博物馆,一脚就可跨越千年,六朝博物馆地下原址,保留着一段六朝建康城的夯土包砖墙及外侧壕沟,当年的大型排水设施遗迹也依稀可见;走至竺桥,从此处入杨吴城濠的正是六朝时期建康城东最大的河流——青溪,因中国古代习惯用颜色代表方位,这条发源于东边钟山的河流,得名“青溪”;行至进香河路口,薛冰又会提醒说,别小看路中央那道葱郁的绿化带,下面就是六朝人工开凿的运河遗迹,至今仍有地下水在流淌。

南京西街遗址考古领队陈大海认为,水系道路具有强大的持续性和深远的影响力,即使废弃后,也不易彻底消失。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邵世海 摄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邵世海 摄

据考古发掘成果推断,今进香河路一带位于六朝都城的西北角内外,在一些老地图上仍能看到,在进香河南延伸线上,即从估衣廊到丰富路一线池沼连绵密布。唐许嵩《建康实录》载,赤乌三年十二月,孙权“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其时,作为运输重要通道的运渎,承担着物资经长江西行至石头城,再上溯秦淮河,最后北行到达宫中仓城的功能。后来,随着潮沟开通,进香河更是与秦淮河、青溪和玄武湖相连,构成六朝都城的运输大动脉。

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进香河,其河道上面已被水泥预制板覆盖,预制板上又填土种植各类灌木花卉,形成绿岛。两边的道路则命名为进香河路。进香河彻底成了一条暗河,河道里的水却一直在流淌不息,仿佛从千年前的六朝潺潺而来。

进香河路。主办方供图进香河路。主办方供图

六朝街道 见证一座都城的“倾斜”

穿过估衣廊,在新街口糖坊桥,不算宽阔的柏油路看似寻常,实则正叠压着六朝街道的痕迹。

据了解,近年来,与六朝建康城整体布局密切相关的遗址点不断被发现,包括石榴新村西州城遗址、碑亭巷建康宫城水渠遗址、李公祠建康城墙遗址、珠江路潮沟遗址,等等。这些遗址或补充了建康城四至范围,或提供了建康城布局坐标,或揭示了城市变迁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各地点发掘的道路、建筑等遗址,都显示建康城的方角不是正南北向,均为北偏东约25度。也就是说,建康城是一座倾斜的都城。

探访现场。主办方供图探访现场。主办方供图

建康城之所以会是一座倾斜的都城,一方面与长江的流向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城东青溪的流向有很大的关系。其中,长江从九江以下开始向东北方向流,芜湖到南京段则几近北流,江水过了狮子山开始东流。而青溪从今太平门附近流入南京市内,朝着西南方向委婉曲折注入秦淮河,其流向也影响到了建康城池的方向。

“南京城存在着很多东北西南走向偏20多度的那种道路,几乎都是六朝建康城的城市肌理,当时地下的基础以及河道、道路,顽固地留到了今天,这也是后来的考古工作能有所发现的重要原因。”陈大海说,比如一条丰富路,同样是东北西南走向。这些街道虽然不一定能与六朝建康城的某一条街道或河道对应得起来,但其走向应该是六朝建康城的余韵。

六朝建康城里巷名称。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摄六朝建康城里巷名称。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摄

自3世纪至21世纪,在近1800年间,南京主城核心区在同一片土地上持续生长。在遗址旧迹旁触摸砖石,于古河道畔聆听水声,车轮与脚步声中,已然分不清,哪个是现在,哪个又来自遥远的六朝。

作者:王峰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