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北猿人化石“对话” 揭开古人类分布图谱秘密

2025-08-01 07:23:2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化展开展

南北猿人化石“对话” 揭开古人类分布图谱秘密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秉印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自1921年发掘以来,出土了3类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古人类演化序列。南京古猿人洞位于汤山。1993年,洞中出土的两件直立人头骨化石,将江苏地区古人类史向前推进了50多万年。二者虽处一南一北,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日,“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化展来到位于江宁汤山的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116件展品默默“讲述”着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与保护。南北猿人化石的首次“对话”,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一枚趾骨,

将人类穿鞋时间提前到4万年前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仅可以保护脚,还具备美观、装饰的功能。那么,你知道谁是最早穿鞋的人吗?在这次展览里,可以找到答案。

在遥远的4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古人类。因为他们的化石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田园林场内被发现,所以他们被称为田园洞人。展板上,从田园洞人脚趾骨与其他人类的脚趾骨对比图可以清晰看出,田园洞人的趾骨更加纤细。据了解,这块趾骨位于第二脚趾的基部,长度不到3厘米。就是这枚不起眼的趾骨,将人类穿鞋时间提前到4万年前。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人类学家埃里克·特林考斯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古人类趾骨结构解剖学变化的研究,将人类开始穿鞋的时间确定为距今约3万年前。2007年,他与中国科学家通过对田园洞人趾骨化石研究后发现,这枚趾骨非常纤细,而田园洞古人类的其他下肢骨却较为强壮。

学者们认为,穿鞋减少了行走时中间三个脚趾的受力,所以惯常穿鞋的人会拥有更为纤细的趾骨结构,他们认为纤细的脚趾与穿鞋有关。由此,他们推断,当时的古人已经懂得用穿鞋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脚了。这一发现将古人类穿鞋的时间推前至4万年前,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古人类穿鞋的间接证据,被美国《考古学》杂志评为“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不止于此,在展览现场,一组大猩猩头骨模型、“北京人”头骨复原模型、现代人头骨模型的对比也引发着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思索。

记者看到,3个头骨形状相似却又各有不同:大猩猩头骨宽大,眉弓高耸且头顶有明显凸起的矢状脊,“北京人”的头骨壁较厚,眉脊粗壮,前额低矮扁平,因饮食习惯的改变,矢状脊退化变得平缓,现代人则更加平滑了。在这组头骨模型上方的展板处写着,从“北京人”脑量来看,介于现代猿与现代人之间,成年的“北京人”脑量约为1088毫升,而现代人达到了1400毫升。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制作石器了,而离我们年代更近的山顶洞人已经会利用动物牙齿、贝壳、骨管等制作装饰品打扮自己了。”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周璇介绍,跟着展览可以详细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习性,另外通过对出土的化石材料进行研究,证明“北京人”不仅知道保存火种,还可以用火烧烤食物和驱赶野兽,山顶洞人除了狩猎、采集和捕鱼之外,还会制作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缝制衣服。

北方动物骨骼化石为何出现在南方溶洞?

周口店遗址除了发现大量古人类化石,还发现了上百种动物化石,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中国鬣狗、剑齿虎、肿骨大角鹿等。而在南京汤山的葫芦洞中,除了两个猿人头骨化石,还出土了至少17个物种、共计2000余件古脊椎动物化石,以北方动物居多,与周口店遗址中北京人的伴生动物种群相似。

南京地处长江以南,为何北方动物的骨骼化石会在南方的溶洞中出现?据专家考证,是当时环境变化导致这一现象。距今约80万年前,地球上冰期—间冰期的旋回从4万年转变为10万年,环境常处在明显较今天更为干凉的状态,促使北方动物常常跨越长江扩散到南方。洞中大量的动物化石很有可能是泥石流冲刷至洞内。

那么,地理位置一南一北,二者又有何关联,又有何不同?

《南京直立人》一书中提出,通过对葫芦洞内古脊椎动物骨骼的研究,发现二者共生的动植物大致相同,表明在几十万年前,南京地区曾跟北京周口店地区的气候相似,同样拥有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

此外,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周口店遗址出土了3类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北京人)、距今约20万—10万年的早期智人(新洞人)和距今3万—1万年的晚期智人(田园洞人、山顶洞人)。汤山葫芦洞出土的两件直立人头骨化石,1号头骨化石距今约60万年—35万年,2号头骨化石距今约30万年—24万年。在时间上,二者同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但在头骨复原头像上,与“北京人”不同的是,南京猿人的鼻梁高耸、头骨更饱满。针对这一情况,有学者认为,南京猿人是和欧洲人种混血演变的。然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则认为,高鼻梁很可能是南京猿人为了适应当时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而形成的独特的生理特征。在生存技能和生活方式上,二者都能根据当地环境特点,探索出适合的生存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者认为,二者在考古价值上同等重要。周口店遗址是华北地区的代表性遗址,南京猿人则是长江以南最重要的猿人化石,二者均属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关键证据。

南北猿人共同构成

中国古人类分布图谱

人类进化大致可分为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目前的研究理论认为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是智人。以周口店遗址为代表的北京猿人、南京猿人是否与现代人有直接关系?在人类进化史上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987年,美国三位遗传学家提出夏娃假说,主张现代人的共同祖先是20万年前非洲的一位女性,她的后代在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成为非洲以外所有现代人的祖先。

按照这种说法,北京人及其所属的直立人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支已经绝灭了的旁支,现代人的“正牌祖先”是非洲智人。

但也有学者提出多地起源论,认为是各地独立起源,起源自当地的猿人。

目前,关于人类的起源,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无法统一观点。但现在主流意见基本确定,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是从非洲至少分三批迁徙到全球五大洲的,然后在当地各自进化,于是有了今天的人类。

据了解,田园洞人和山顶洞人均属于晚期智人,解剖学结构与现代人一致,如脑容量、骨骼结构等。同时,二者均使用磨制石器、骨针缝制衣物,并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2013年,由中国科学家带领的国际团队成功提取到田园洞人的核DNA和线粒体DNA。研究表明其属于东亚—美洲奠基谱系,但并非现代东亚人和美洲人的直接祖源,而是处于共同祖先的根部或旁系。

由此可以得知,周口店出土的古人类均非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但周口店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内涵丰富、材料齐全、极具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视角和宝贵的线索,因此被誉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

回看南京猿人,1号头骨属于直立人,2号头骨是否为早期智人尚存争议,均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但南京猿人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南京地区最古老的原住民,意义同样重大:同一地点发现两件或更多猿人头骨在全球仅有5处,南京猿人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人类的分布图谱,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古人类空白,对研究古人类迁徙与演化具有重大意义,将江苏地区古人类史向前推进了50多万年。

“今年是江苏南京汤山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30周年。”周璇介绍,南北直立人就像是接力赛的选手,共同构成中国古人类分布图谱。如今,汤山古猿人洞与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已经成为了解南京地质、古人类历史的地标景点,当地还开发各种形式的研学课程让更多游客走进数十万年前的历史长河,了解那些曾活跃在地球上的古老生命奇迹。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主办方提供

作者:孙秉印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