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把握廉洁文化建设规律、深化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主动地将新时代廉洁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以廉润心、以文化人。
将新时代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三重价值意蕴。
一是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培育崇廉尚洁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人工智能时代,海量信息不断涌现,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对青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观与中华五千年的廉洁文化,有助于推动廉洁教育从知识性讲授向价值性认同升华,帮助学生在“知廉”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崇廉”中提升品行修养,在“守廉”中锤炼政治定力,在“践廉”中展现青年担当。由此可见,兼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廉洁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在人生起步阶段接种“廉洁疫苗”,为其构筑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侵蚀的“精神防火墙”,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崇廉尚洁的时代新人。
二是传承廉洁文化基因,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新时代廉洁文化以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理论为底蕴,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海量鲜活的教学素材。比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将于谦“两袖清风”的典故等转化为教学案例,把抽象的廉洁理论具象为可感可触的动人故事,实现从知识性讲授到故事性讲授的创新性转变,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重理论灌输、轻情境体验”的局面。随着AI、VR等技术的应用,廉洁文化资源可融入更多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场景,让青年学生走近廉洁典范,感悟君子气节;品味廉洁书画,涵养浩然正气,以情入理,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三是呼应反腐倡廉要求,构筑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仅要在制度层面实现“不敢腐”“不能腐”,更要在思想层面夯实“不想腐”的根基。未来步入社会的00后大学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廉洁教育的效果可能影响到未来几十年的社会生态。将新时代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旨在以前置化教育培养大批“青廉”后备军,让今日课堂播下的廉洁种子,将来成长为抵御腐败的参天大树。当接受过廉洁教育的毕业生踏入社会,他们所秉持的廉洁理念将在实践中转化为社会正能量,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可见,将新时代廉洁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对反腐倡廉现实需求的呼应,也是构建全社会风清气正环境的关键步骤。
将新时代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理论深化和实践拓展相结合,构建廉洁育人课程体系。新时代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师讲深新时代廉洁文化的时代意义,讲透新时代廉洁文化的丰富内涵,讲明新时代廉洁文化的青年作为。在理论教学层面,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融入思政育人体系的课标、课程、教材、评价等方面,科学阐释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时政热点,将党和国家最新的廉洁政策、反腐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同时,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的相关论述,厚植理论深度;最后,有计划、有侧重地将廉洁文化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实践。在实践层面,充分发挥本土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第二课堂”的作用,打造“行走的廉洁思政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廉洁文化熏陶,让廉洁育人课程体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
二是课堂讲授和沉浸式体验相结合,创新廉洁育人教学方法。将新时代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兼顾知识讲授和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案例融入和热点融入的教学方式。通过精选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的廉洁典范,如陈云、焦裕禄等人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解读反腐败斗争中的相关案例,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廉洁底线”“纪律高压线”等议题。借助新技术活化课堂,创作廉洁主题微视频和微动画,开发廉洁文化虚拟展馆等,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新时代廉洁文化。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廉洁文化主题辩论赛、情景剧表演等活动,推动知行合一,让学生感悟新时代廉洁文化的魅力,使廉洁教育入脑入心。
三是环境营造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浸润廉洁育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廉洁观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内设置廉洁文化宣传栏、主题雕塑,打造廉洁数字展馆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廉洁文化的氛围。结合廉洁文化宣传月等时间节点,举办廉洁文化节、廉洁书画展览等活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风气。树立青年学生廉洁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外,还要探索加强与社会的联动,促进校园廉洁文化与社会廉洁文化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将校园中形成的廉洁意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同时,家校协同也不可或缺,可通过“廉洁家风”等主题活动,延伸教学场域。最终通过浸润式环境营造与榜样示范引领,让廉洁文化深深植根于校园精神体系。
[作者为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课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SCJJ24MGC4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