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露 刘敬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首次系统提出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要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对南京而言,需以智慧战略为牵引,聚焦“五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省会担当。
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要充分用好数字经济这一新动能和新引擎,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发挥数字技术和要素作用,做强数字经济。以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持续夯实算力基础与设施建设,畅通数据循环共享,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和数字技术红利,推动技术红利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发展动能。
凸显数字集群与合作动能,做优数字经济。在数字经济领域率先突破技术自主性困局,打造“智改数转网联”南京品牌,为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质生产力形态提供底层支撑,彰显产业链协同优势。优化与完善数字经济结构与布局,加快推动数字产品制造与服务、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领域的数字化升级,抓牢关键软件供给等数字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发展、壮大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提高数字化核心产业占比,做大数字经济。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二十条”等,实现数字经济规模的稳步增长,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南京江北新区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挖场景资源潜力,培育一批智能场景和人工智能精准赋能标杆,推动成熟场景在区域内快速复制推广。
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
数字政务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决策效率,推动政府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行,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要以数字思维、数字技术驱动党政机关数字化发展,建设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
以改革为“帆”,加快制度规则创新。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将技术理性嵌入治理架构。让“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民生反馈平台成为调适群众与政府直接互动的新型治理纽带,实现基层诉求闭环处置;同步推进组织架构改革与数字化发展相适配,构建促进跨部门、跨层级高效协作的制度规则体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数字技术应用深度融合。
以数据为“桨”,提升数智政务水平。南京数据系统一体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迈出坚实步伐。要持续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推动电子政务迭代升级,打造覆盖面广、精准度高的数字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
以法治为“锚”,坚守数字治理底线。南京出台了全国首部城市数字治理地方性法规《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若干规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府数字化发展。要持续关注数字安全,以法律强化数据隐私保护,构建数字信用体系,筑牢风险防范底线,为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构建高效协同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增强文化影响力,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
数字文化是前沿科技与文化基因的深度创新交融,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文化数字化共享、历史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南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以数字化手段充分挖掘、保护和运用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
拓展网络阵地,激发数字文化创新力。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培育数字藏品等新业态,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园区,打造“茉莉六合”等直播品牌,引导各类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文化数据库,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开发数字文博、数字非遗等应用,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坚持人民立场,提升数字文化服务力。依托“六朝古都”等资源,加快优秀传统文博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上云”。通过数字文化资源库和平台建设、智能图书馆和文化馆创建等,丰富数字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和及时性,拓展文化数字化传播路径。
创设多样场景,增强数字文化影响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推动文化资源从数据到场景的全链路转化,勾勒金陵“数字矩阵”,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新体验,分区域、有重点、建集群、促转化,不断优化数字文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化数字文化品牌。
彰显为人民服务实力,构建普惠可及的数字社会
数字社会建设要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提升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数字化水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数字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共享数字化红利。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运用数字技术改善民生,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互联网远程医疗、智慧养老体系建设、数字平台促就业等领域,建设完善数字资源与应用平台,发挥数字化在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释放普惠效应。比如,南京通过智慧科技改造数字设备、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为老年人群体提供适老化智能服务,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缩小“数字鸿沟”,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进社会治理精准化。建成南京“城市之眼”感知系统融合平台,精准聚焦城市生命线工程、文明城市建设、长江航运管理等,以“数字蝶变”赋能城市治理。着力解决城乡、人群之间的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建设,促进数字化创新成果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生活需求。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力,促进人才技术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
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实施“宁数行”计划,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面向不同人群开展数字技能、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等培训,提高全民数字化适应力与创造力。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打造基层治理智慧便民生活圈,推广低空管理、智能养老、无人驾驶清扫等新型数字消费场景,提升市民数字获得感。
深化人与自然合力,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数字城市建设要着力打造绿色与智慧兼具的数字生态文明,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倡导绿色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数字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丰富绿色消费场景,引领绿色消费新时尚,在绿色生活中融合数字智能新要素。比如,南京通过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建设实现区域协同减排,以数字化重塑市民生活方式,推动低碳理念融入日常。同时推广数字化绿色生产方式,深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促进绿色低碳新技术和节能设备广泛应用,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强化协同创新的技术支撑力量。南京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对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优化能源配置,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拓展生态数据应用,打造生态监测平台,将精细化数字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清洁能源研发应用、生态系统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坚持引育并举,弥补人才缺口、消解“人才鸿沟”,以人才链支撑技术链,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联合南京众多高校设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提升人才在生态治理中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数字化能力;搭建数字生态技术人才政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平台,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数字货币的伦理风险及其防范研究”(22ZXB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