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赋予江苏“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重大使命,要求江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部署了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在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就包括“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突出抓好就业优先,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大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增强文化赋能,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满足群众新期待。
持续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当今社会,共同富裕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作为省会城市,南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特别是在产业推动、城乡融合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南京重点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补链行动;通过政策扶持、创新驱动等方式,推进产业链规模快速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群效应加快显现,产业韧性和竞争力稳步提升。这不仅为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创造了大量优质就业岗位,为居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南京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乡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南京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放在富民强村上,围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目标,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产业融合。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例如,六合区建立起区级统筹规划、街镇组织协调、村(社区)具体落实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以产业振兴为龙头,着力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南京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宁保无忧”行动,确保应保尽保。统一缴费和政府补贴标准,落实社保扶贫政策,建立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和高龄补贴机制。在医保领域,推动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同城同待遇,实施统一大病保险制度,缓解因病致贫问题。持续提高困难人员的保障待遇,将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切实解决困难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问题。
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南京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在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居民整体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南京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084元,同比增长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690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乡村经济明显增强。2024年,南京三产融合总产值超450亿元,同比增长超17%;在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排名中,南京位居全国第三、省会城市第一。以溧水区芝山村为例,该村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方式,拥有优质富硒水稻、水果、茶叶以及水产养殖面积4200多亩,通过开设专属助农直播间、推出“我在芝山有块田”共享稻田认领活动等举措,村民收入大幅增加。2024年,芝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入选江苏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共同富裕示范村十佳案例,荣获“2024中国最美村镇和美共富成就奖”,实现了从“矿山”到“金田”、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据统计,六合区2024年涉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37亿元,村均450余万元,同比增长14.5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超3.8万元,同比增长5.1%。
“一老一幼”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在养老方面,南京市民政局牵头推动颐养帮扶。2024年,南京全市累计完成适老化改造3948户,建成10个社区老年人认知症服务中心,建成25个示范性助餐点,70%以上城市街道已建成至少1个养老服务综合体,为全市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选择。在托育方面,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推进普惠性托育机构创建,2024年创建市级27个、推荐省级18个,完成新改扩建园23所,新增学位超8000个。
围绕产业支撑、城乡融合等深入推进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需要不懈努力的持久战。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就要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果、突破发展瓶颈,集思广益、精准施策,在产业支撑、城乡融合、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
一是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篇布局,让产业成为财富增长的“源头活水”。持续加大对优势产业链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城乡融合。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资源均衡流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特色农业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距。例如,可继续推广“共享田园”等模式,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要从细微处着手,织牢民生保障网。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更多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尤其要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提高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加强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保障和服务。
四是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要与物质文明齐头并进,培育富有内涵的城市文化气质,助力南京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行稳致远。充分发挥南京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现代科技教育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让市民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能实现精神富有。例如,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更多高质量的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质。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南京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需持续发力。下一步,南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擦亮幸福宜居底色,奋力书写“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的崭新答卷。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