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按吨卖”到“按颗卖”,从“卖资源”到“卖文化”,南京雨花石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十年打磨 顽石成“金”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通讯员 焦立亚
7月29日,南京龙潭港,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又一批装载雨花石的集装箱在南京海关所属新生圩海关验放后缓缓起航。这批来自南京博雅雨花石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博雅”)的货物,将在运抵上海洋山港后,半数驶向澳大利亚,半数奔赴美国西海岸。
“琼琚凝彩映瑶台,造化神工妙手裁。”自古以来,雨花石便享有“天赐国宝、中华一绝”的盛誉。在名闻遐迩的“中国观赏石之乡”南京六合,横梁街道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集聚了全区80%以上的雨花石产业相关企业。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横梁街道以五彩石、雨花玛瑙石及工艺品为主的雨花石产业链蓬勃发展。鼎盛之时,1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千机齐鸣、万人忙碌”的繁荣景象,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
不过,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2014年六合区全面实施砂矿开采禁令。当年岁末,随着最后一座砂矿正式关停,延续多年的“靠山吃山”粗放发展模式宣告终结。十年回望,南京雨花石产业实现了从迷茫困惑到主动求变、从资源消耗到文化赋能的华丽转身,成功开辟出一条“淬石成金”的特色转型之路。
“石”光流转
从按吨交易到以颗计价的全球拓疆
2011年,南京博雅成立于六合区横梁街道。2014年,六合区全面禁采的消息传来,沉重的疑问萦绕在每名员工心头:“公司正在全力开拓海外市场,如今雨花石库存有限,这生意该怎么做?”
谁曾料到,10年过后,公司雨花石出口业务占比从30%跃升至60%,年出口额更是实现近10倍的爆发式增长。
发展密码藏在公司从“卖资源”转向“卖文化”的战略调整。2014年南京青奥会举办,以雨花石为灵感的吉祥物“砳砳”惊艳亮相,不仅为全世界带来惊喜和欢乐,也让雨花石这一传统瑰宝“破圈”。作为青奥会特许生产商,南京博雅将雨花石精心打造成赛事纪念品,乘势实现了一定规模的销售增长。
这也让从业者恍然大悟:“原来,雨花石不仅仅是铺路的石头,更是能讲故事的‘东方美学符号’。”
公司副总经理陈世春回忆,过去,雨花石出口依赖景观园林、工程建筑等领域,绝大多数被用作铺路石或装饰拼图,“按吨计价、利润微薄。”如今,通过文化赋能与产业升级,雨花石开始按颗计价。
以公司创新设计的雨花石蓝牙音箱小夜灯为例,当指尖轻触开关,温润的暖光便从灯体倾泻而出,将内嵌的雨花石映照得流光溢彩——它们纹路各异,或如山水泼墨,或似星河璀璨,每一颗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据介绍,这款产品已经成为海外年轻人书桌上的“氛围担当”,通过亚马逊平台销往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单款售价达到几十美元。
雨花石生肖雕刻摆件则融合了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与天然石韵,或见猛虎盘踞,或现灵蛇游走,更有顽猴攀枝,每个生肖都被赋予独有的灵气与神韵。许多外国消费者会特意寻找自己及家人的属相,将其作为生日礼物或家居摆饰,让中国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走向世界。
六合雨花石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协会下属38家会员单位、226名会员,已初步形成从原石开采、文创设计到跨境物流的完整生态,推动雨花石产业从传统家庭作坊式生产迈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2024年,产自六合的雨花石通过电商平台实现3.5亿元跨境销售额。
尽管2025年国内外贸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冲击,但据南京海关所属新生圩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该海关监管出口的雨花石总值仍然同比增长49.2%。新生圩海关主动对接十余家重点雨花石出口企业、代理企业,针对雨花石的形态、加工工艺等特点,点对点为企业提供商品归类、规范申报等业务指导,助力南京雨花石产业链抢滩国际市场。
目前,六合雨花石企业正在积极拓展欧洲、亚洲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业务,通过持续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丰富产品矩阵,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强大韧性与创新活力。
“石”说新语
从废弃矿坑到地质公园的生态蝶变
“雨花石诞生于1亿年前的火山喷发,其独特的玛瑙、玉髓等质地与斑斓色彩源于长期的地质运动与矿物沁染……”7月10日,在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里,远道而来的俄罗斯萨哈林汉语学校沪宁研学团的同学们倾听着雨花石的前世今生。
当孩子们来到矿坑捡石区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们不仅没有躲避,反而高呼“天公作美!”在雨水的冲刷下,原本覆着薄尘的雨花石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他们小心翼翼地淘着心仪的石头,雨声、笑声、欢呼声在公园里回荡。
今年暑期,每日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雨花石地质公园,青少年、儿童占比超过80%。游客们通过赏石、捡石、淘石等特色体验,近距离感受雨花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前身是六合米家洼遗留矿址,雨花石伴随砂石开采而出产,民间有“吨砂一石”的说法,即每挖掘一吨砂石才能获得一颗品相上乘的雨花石。2014年六合区全面禁采后,这片饱经开采创伤的土地陷入沉寂,裸露的矿坑、堆积的废料让其成为横亘在青山绿水间的一道“伤痕”。
“我是土生土长的六合人,从小就对雨花石抱有特殊感情。”抚摸着斑驳的矿石,南京雨花石家乡园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道林说,“当砂石开采成为历史,地质矿脉应该如何保护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2022年,该公司投入约2000万元,对这个占地810亩的遗留矿址进行改造建设。
当年10月,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开园。虽然当时景区建设还比较原生态,但开园首日停车场一位难求,入园游客排起蜿蜒长龙。“这充分证明雨花石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王道林感慨。
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完整保存着形成于2300万年至258万年前的“雨花台组砾石地层剖面地质遗迹”,漫步其间,游客既能触摸千万年的地质记忆,又能感受“一石一世界”的自然奇观。经过近些年持续投入建设,昔日废弃矿坑更是变身为集科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雨花石博物馆、户外交易集市、万钟亭、蝴蝶谷等景观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水之间。公园还巧妙融合雨花石的天然韵味与茉莉花的清雅芬芳,打造“朝花夕石”的独特景观。
2024年3月,公园申报的“南京雨花台组砾石层科考路线”和“南京雨花石地质遗迹课程”入选中国地质学会评选的“精品地学研学路线”和“精品地学研学课程”,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就在当年,公园接待游客量达到20万人次,预计2025年将突破30万人次。
站在古老的雨花台组砾石地层剖面地质遗迹前,王道林远眺长江:“这一地质遗迹见证了长江古河道的沧桑变迁,雨花石是长江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要把它放进更宏大的文化叙事中。”据悉,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已经申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致力于将雨花石打造成为传播长江文明与人文故事的城市名片。
“石”耀金陵
从资源依赖到多元融合的产业跃升
正逢盛夏,六合区横梁街道文化新地标——新棠邻里·雨花广场已经进入竣工倒计时。这座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综合体,以7600平方米的雨花石主题展馆为核心建筑,从高空俯瞰,整体造型犹如一枚温润剔透的玉璧。
广场以横梁街道“雨花石之乡”这条文脉作为引线,串联起社区商业、文体活动及综合服务三大功能业态。此外,全国唯一的大型室内雨花石文化阵地——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和横梁雨花石博物馆也将整体搬迁至此,预示着当地雨花石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转型升级绝非简单的产业调整,而是一场从资源依赖到文化创新的深刻变革。”横梁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出台的《六合区横梁街道雨花石产业规划(2022—2035)》明确提出,当地将以雨花石文化为特色,打造集雨花石深加工、工业旅游、康体养生、度假休闲等多元融合的雨花石特色产业体系。同时,拔高雨花石产品的艺术性、观赏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雨花石品牌。
在石缘雨花石鉴赏习俗传习所,负责人王道胜向记者展示了一枚雨花石珍品——“天涯海角”。在玉髓质地的石面上,自然色彩与天然纹理勾勒出一幅海天胜景:海角石巍然屹立,海面微波轻漾,云卷云舒间仿佛有飞鸟掠过。整颗石头虽仅方寸大小,却将天地的辽阔、岁月的永恒凝聚其中,诠释了雨花石“无象不包、无景不呈、无色不显、无物不存”的独特魅力。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雨花石鉴赏习俗”的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不仅系统收藏展示雨花石精品,更通过交流研讨、传承教学来培养年轻一代对雨花石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自从2002年来到六合横梁街道,雨花石雕刻师蒋步超就一直扎根于此。在他看来,与其他观赏石品种相比,南京雨花石品类丰富、纹理多变、色泽温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清末六合玉雕匠人将玉雕技法融入雨花石雕刻,形成独特的俏色雕工艺,匠人运用雨花石的色彩差异因材施艺、依石造境,创作出既符合原石特性,又充满艺术美感的雕刻作品。经过20余载的潜心钻研,蒋步超已深谙此道,他创作的精品俏色雕作品最高售价达到12万元/件。
十年磨一“石”,雨花石之美,源于人与自然的心灵契合,更在于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目前,横梁街道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开发雨花石主题文创产品,让传统赏石文化以崭新姿态走进现代生活;横梁中心小学和横梁初级中学将雨花石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编写校本教材,邀请雨花石资深藏家开展雨花石文化进校园活动;街道在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于休闲步道、特色景观、建筑立面等植入雨花石元素……
“天降花雨、落地为石”,千年前,雨花石就此得名。“古韵流芳、石耀金陵”,如今南京雨花石正续写这一自然瑰宝的千年传奇,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