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绿色金刚”智造忙 自主“芯”光耀市场

2025-07-25 07:23:5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港机重工获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以技术突围打破国外垄断

“绿色金刚”智造忙 自主“芯”光耀市场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通讯员 阮嘉伟 姚翔 朱利虎

22日上午9时,南京港机重工制造有限公司龙潭基地的制造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200多名工人在巨大的钢结构生产车间内穿梭作业。焊枪喷射出刺眼的弧光,密集的火花四处飞溅,金属敲击声和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厂房外紧邻长江岸边,高大的龙门吊正吊装大型构件,喷漆、晾干后的部件直接通过平台滚装上船,等待发运。这里是港口大型装卸设备的生产一线,也是南京制造向“绿”而行、向“智”而生的前沿阵地。

这份忙碌与活力,源于持续迸发的创新动能。日前,由南京港机重工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绿色环保螺旋连续卸船机创新设计开发及应用”项目,在内河港口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该项技术直击传统港口散货卸船的痛点——粉尘污染和物料撒漏。

“我们获奖的螺旋卸船机,核心是改变了物料输送方式。”企业研发(工艺)中心副经理高军武指着设备模型的关键部位向记者介绍,“它用垂直螺旋、水平螺旋输送机和特殊取料装置,组成了一个全封闭的系统。物料从船舱被取出后,全程在密封的金属管道里输送,完全隔绝了与外界的接触。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污染问题。”高军武说,在卸船速度上,该设备表现出色,其标准效率为500吨/小时,获奖机型最高可达720吨/小时,“操作起来也更稳定、方便。”当前,企业正在攻关研发的下一代机型,目标是工作效率达到行业领先的1200吨/小时。

这款“绿色金刚”的智慧远不止于密封。据介绍,它集成精确位姿定位、3D激光扫描建模、高精度流量监控、恒流取料与智能路径规划等前沿技术,构筑起完整的自动化控制体系,成为驱动港口散货装卸向绿色化、智能化跃升的核心装备。虽然单机成本稍高,但其轻量化与绿色设计带来的是码头基建的整体减负。“使用该设备后,常规码头基建成本可降低约20%。”高军武算了一笔总账,“综合投资反而低于传统设备。”

螺旋卸船机的突破,只是南京港机重工创新图谱的一角。“我们还有一款双夹带卸船机,专为粮食等对环保和损耗要求高的物料设计,这种设备采用双皮带夹裹物料、气力辅助运输的方式,它的能耗相比螺旋卸船机,还能再降低一半,对降低港口长期运行成本非常有利。”高军武的语气中透露出骄傲,他说,目前,该技术已在天津临港、辽宁盘锦和营口等专业粮食码头投入使用。

持续的技术突破更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过去,无论是大吨位螺旋卸船机还是高端双夹带技术,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高昂的进口设备价格令众多国内企业望而却步。南京港机重工的自主研发则成功打破这一垄断局面。“我们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国产化后,同等性能的设备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60%左右,让先进的绿色智能装备变得触手可及。”高军武坦言,2017年搬迁至龙潭基地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一跃,“搬迁前,公司年产值能力约5亿元。迁至龙潭基地后,经过持续提升,年产值能力已跃升至15亿元。”

南京港机重工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强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额约7.5亿元,完成生产总值7亿元,实现营收6.65亿元。不仅提前完成集团上半年的既定目标,新增订单量和利润总额均创下历史新高。蓬勃的发展势头也催生出新的需求——公司正与属地街道积极协商,计划新增100亩地,用于智能制造产能的再升级。

“下半年,我们将在市场开拓上坚持‘保存量、促增量’策略,对内依托省港集团内部循环优势,对外加速‘一带一路’市场布局;技术研发则紧扣本质安全、大型高效、智能制造、绿色环保四大方向,为全球港口提供智慧解决方案。”路强说,“企业全年目标为新签合同额15亿元、产值14亿元、营收13.2亿元,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作者:朱旖旎 阮嘉伟 姚翔 朱利虎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