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琼洁
具身机器人作为人机交互时代的关键载体,正深刻重构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目前,上海张江机器人谷、苏州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创新中心、广州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试技术创新中心等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南京坐拥“高校科研强、产业链条全、应用场景丰”的独特优势,建议强化资源整合,打造集技术展演、产业对接、生态培育于一体的具身机器人产业生态馆,构建“技术解码—场景验证—商业转化”的闭环枢纽,让多模态感知、自适应控制等尖端成果走出实验室,打通“核心部件—系统集成—场景落地”的堵点,培育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主体与技能人才。
构建“核心—区域—基层”三级空间网络,织密产业服务生态
立足市级核心馆强牵引。利用已有高端楼宇高标准规划生态馆核心载体,聚焦三大功能分层。技术展演层,系统解构具身机器人技术谱系,从精密传动关节到仿生灵巧手,从环境感知算法到人机协作框架,重点呈现南京本土突破,如埃斯顿高精度运动控制模块在汽车柔性产线的应用、亿嘉和智能操作臂在电力巡检中的精准作业,通过动态拆解模型与工业级场景沙盘,让技术创新“看得见、摸得着”。场景验证层,搭建可重构的“真实场景实验室”,模拟医院病房、汽车焊装线、老年公寓等环境,供企业低成本测试产品可靠性,如手术机器人的力反馈精度、物流机器人的动态避障能力。供需对接层,设立“产业链协同大厅”,通过动态供应链图谱实时显示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如高扭矩微型伺服电机缺口)、发布场景方采购清单(如鼓楼医院物流机器人招标参数),打造永不落幕的对接平台。
布局区域分馆显特色。可以在麒麟科创园设立“医疗机器人分馆”,联动省人民医院开展手术导航机器人临床成果展;在雨花软件谷设“具身机器人训练馆”,开展电力能源、消防安全、智慧社区、生活服务、特种应用等场景落地,帮助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开展小规模试验和训练;在溧水新能源基地建“工业协作机器人分馆”,展示南瑞继保变电站巡检机器人集群;在浦口高新区设“家庭服务机器人分馆”,集成育儿陪伴、老人照护等解决方案。
下沉基层节点促渗透。在社区服务中心嵌入“机器人体验角”,配置导诊、配送等轻量化设备;联合职业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站”,开设机器人装调运维实景课程;通过移动展车将工业机器人手臂、智能假肢等送进县域开发区,力争早日实现街镇级节点全覆盖。
创新“案例—原理—转化”场景化的内容设计,强化供需黏合度
打造“南京智造”产业长廊,以可交互的产线沙盘具象化技术价值。通过动态沙盘、模拟工厂等形式,让参观者亲手“指挥”调整埃斯顿协作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感受其对汽车焊接良品率的提升;操作模拟系统,体验亿嘉和带电作业机器人如何通过力控算法实现毫米级精度;对比传统与智能仓储模型,揭示快仓智能AGV集群调度算法带来的效率跃升。每个案例同步标注核心部件供应商(如本地企业绿的谐波的减速器、芯驰科技的嵌入式芯片),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合作线索。
构建“民生赋能”场景工坊,设计深度体验模块。例如,在智能医疗区,模拟鼓楼医院手术室场景,观众可操控简化版腹腔镜机器人完成组织缝合,同步显示操作稳定性评分;在社区服务区,部署养老陪护机器人,演示跌倒监测、用药提醒等功能的传感器融合原理;在应急演练区,模拟化工事故现场,展现消防机器人如何通过多模态感知穿越浓烟搜救。
构建“水韵人文”创新互动工坊。设置强交互、重创意、深思考的沉浸式体验区,消解技术冰冷感,激发人文共鸣。例如,在人机协作体验区,与机器人合力完成精细手工艺,感受“人机共生”新范式;在伦理思辨剧场,通过情景剧、辩论赛,直面算法偏见、数据隐私、就业冲击等议题,引导公众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保持清醒的价值判断与人文关怀,培育智能时代的“理性公民”。
设立“产业共创”对接枢纽。每周举办“场景需求发布会”,车企发布车身打磨机器人精度标准,医院提出器械配送机器人载重需求;同步开设“技术门诊”,由东南大学运动控制团队、南理工感知实验室等为企业提供攻关指导。配套建立“首台套保险资金池”,降低场景方采购风险。
深化“政产学研用”联动,激活生态内循环
让企业得市场。开放试验田,激活创新源。实施“具身机器人领军企业深耕计划”与“创新苗圃入园计划”。吸引思必驰、科沃斯、亿嘉和、埃斯顿、云从科技等头部企业以及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初创团队入驻。设立“生态馆专属展售区”,对入驻的本地机器人企业减免三年场地费;建立“南京机器人产品目录库”,向市政采购、国企技改项目优先推荐馆内认证产品。发挥生态馆“首用首试”优势,提供真实场景验证、产品首发展示、优先采购推荐等“一揽子”激励。鼓励企业将最新研发成果、最酷应用体验率先在示范区落地,使其成为永久的“科技博览会”和“创新策源地”。
助高校快转化。打通梗阻点,释放创新能。充分发挥南大、东大、南航、南理工等高校院所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的顶尖学科优势。在生态馆内设立“概念验证与中试加速中心”。由高校科研团队提出原创技术,中心提供工程化、产品化、场景化支持,并精准匹配有需求的企业进行联合测试与迭代。开发“专利沙盒”系统,将高校专利拆解为可授权模块。设立千万级“种子转化基金”,对临床手术机器人等重点项目给予首单奖励。进一步缩短“论文变产品、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周期,让我市科教长板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让人才蓄活水。育苗全覆盖,涵养新生态。配合江苏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实施“智能素养筑基工程”,要学段贯通,如小学阶段以趣味编程、机器人启蒙为主,中学深化算法思维、数据科学基础,高校及职校强化“AI+X”的交叉应用能力。辐射社会,打造“具身机器人科普云平台”。推出“具身机器人名师”在线课程,开发面向公务员、产业工人、自由职业者等群体的差异化课程与工具包。促人才链贯通,启动“机器人工程师蓄水池计划”。与南工大、南京机电职院等共建“双导师制微专业”,开设机器人可靠性设计等课程;面向产业工人开设“周末技能工坊”,培训机器人运维实操技能;联合人社局制定《具身机器人装调工职业标准》,年认证技师超500名,为南京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专家。本研究为中国工程院科技战略咨询项目“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研究(具身机器人产业为例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路径研究)”和南京大学智库课题“长三角具身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