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构建市域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

2025-07-23 08:40:09|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黄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新征程,构建市域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既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工程,更是将思想伟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践的关键支撑。为此,要以系统思维统筹理论教育、理论宣传、理论研究协同推进,构建分层分类、立体多元、系统集成的工作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思想动能。

构建扎实有效的理论教育体系

理论教育是理论工作的基础工程。市域层面需立足党员干部和群众需求,构建覆盖全员、精准施教、学用结合的教育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的全覆盖。

强化领导干部领学促学机制。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依托市区党校主阵地开展基本培训,推行“必修+选修”课程体系,创新错峰学习、专题研讨等机制,通过“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创新基层党员教育载体,针对农村党员、流动党员、新业态党员等群体特点,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场景,统筹利用党史展厅、现代化建设示范点等资源,开发微党课、情景互动课等,使理论学习融入日常。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三级责任体系,将理论学习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更加突出客观指标、量化指标,进一步完善理论学习巡学旁听制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构建融合传播的理论宣传体系

理论宣传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以大众化、分众化、互动化为导向,构建全媒体、多场景、接地气的宣传格局,让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心声同频共振。

创新话语表达,增强理论亲和力。要用“群众语言”解疑释惑,提炼“金句”“民谚”传播核心观点。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发展实践中的鲜活素材,借鉴“理论+文艺”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地方戏曲、情景剧等文艺载体,开发具有“百姓味”的作品,通过“小故事讲大道理”增强可接受性。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扩大覆盖面。整合“报、网、端、微、屏”等资源,打造市域理论宣传品牌。通过图解、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视化的“实践指南”。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书院等阵地,用相声、快板等曲艺形式宣讲创新理论。

强化分众化传播,提升针对性。针对青年群体,推出具有“青言青语”的短视频、文艺创作的融媒体产品,打造“青年味”的理论宣讲IP;针对企业、学校、农村等不同领域,定制“理论政策包”,开设“强国系列”课程,将创新理论融入专业教学,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构建聚焦聚力的理论研究体系

理论研究是理论工作的动力源泉。市域层面创新理论需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实践难题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构建“实践导向+学科支撑”双轮驱动机制。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高校、党校、智库与地方共建“理论实践融合基地”,组织专家学者围绕重大命题开展调研,形成“问题清单—课题攻关—政策转化”融合链条。可设立发展研究专项基金,支持基层创新实践案例研究。

强化“学理转化+传播创新”双向赋能路径。打造特色主题交流品牌活动,组织学者与媒体、文艺工作者协同创作,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图解手册、微剧场等产品;实施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工程,提炼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新范式。

创新“刚性约束+柔性激励”考核评价制度。提升理论研究成果实际运用在市级智库评价中的占比,对提出原创性概念或推动政策落地的学者给予科研经费奖励。优化科研评价机制,提高成果转化分值权重,对推动政策落地的研究给予重点奖励。

打造“创新工程+人才梯队”长效支撑体系。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建设,推动建立各学科坚持“两个结合”的制度机制。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类人才工程项目中加大重点理论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分层分类培养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打造领军人才引领的高水平研究团队。

(作者为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两个结合’的市域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黄滢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