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六维一体”统筹发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07-23 08:39:2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 王兴平 孙可意

时隔十年再次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中国城市从增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的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任务和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六个维度的发展目标。

在全国城市格局重塑和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南京应以孵化、发展和服务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维一体”统筹发力,“产、城、人、交”一体规划,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城市发展新动能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取得的成绩和拥有的家底,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发展的“国际朋友圈”更大。一方面,与欧美的竞合关系高度和烈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球南方和周边国家的合作深度及力度不断增强。

城市发展的家底更厚。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建设存量都今非昔比,城市经济已经成为主导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力量和承载人口的最大容器,也是各项建设的最大场景。同时,城市集聚了更多高素质人口以及创新资源与要素,具有抵御风浪的强大韧性。

城市环境的底色更优。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更绿,绿水青山的画卷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背景;城市内部人居环境更美,公园绿地、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建成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了新的起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高屋建瓴、系统谋划,提出了面向未来推进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新蓝图、新目标。在当前高质量发展攻坚克难、新动能塑造亟须破题的关键时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点就是把城市发展放在了更高、更新和更重要的高度和维度,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互促共进、六维目标具体牵引的部署。也就是说,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以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和集聚为动力,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动能,实现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的目标,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新期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南京城市发展具有结构优、基础实、潜力大的特点

在全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核心城市方阵中,有一些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这六个维度的某个方面超过南京的单项冠军城市,但是南京六个方面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总体领先性非常突出,在多个维度都斩获了极具含金量的荣誉,呈现结构优、基础实、潜力大的城市发展特点。

在创新发展领域,南京是全国首批创新型城市,在2023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南京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中国上榜集群第四,排在南京前列的仅有粤港澳、北京、沪苏科技集群。

在宜居城市层面,南京曾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15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在“2024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排名中,南京位列全国第九。

在美丽城市层面,南京山水城林一体的生态格局独树一帜,紫金山—玄武湖构成了全球城市中少有的城市中心地区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并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以及“国家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在城市韧性方面,南京是城市生命线工程18个试点城市之一,在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在文明维度方面,南京多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持续引领城市文明风尚。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南京入选2024年“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共10座,其中省会城市5座),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融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可以看出,南京不是单独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偏科选手”,而是六维并进的“六边形战士”。高度均衡的城市多维能力,使得南京能够持续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多维度发展,具备打造新质生产力和孕育新发展动能的优越土壤。

推进六维目标落实,形成城市发展新范式

南京作为“六维”均衡发展的先进城市和优势地区,在推进六维目标落实方面,必须树立起作为经济大省省会城市的更高追求,探索走出一条以“六维协同”塑造新质生产力名城的新路子。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宜居、韧性作为吸引和留住人群的保障,以绿色生态筑牢可持续发展路线,以文化认同注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智慧治理体系作为新质生产力高效配置的制度工具,进而通过六个维度协同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统筹牵引下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一是以“创新城市”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南京拥有53所高校和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具有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进一步释放创新动能的优越条件。“十五五”期间,南京应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构建“从0到1”的原始创新体系与“从1到N”的成果转化生态并重的机制。一方面,用好南京“全国高教第三城”和国际知名大学城市的原始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优势,建设引领全球、服务全国的新思想和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新人才的产生地、密集区;另一方面,加快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实验室等新型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攻关,构建强大的科技与产业创新高地;同时,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耦合协调机制和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科研成果在地转化率,推动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升级进阶,开创未来产业新赛道,让南京成为新一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地。

二是以“宜居城市”强化新质生产力人口要素承载地建设。南京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公共服务资源优质,山水城林生态基底深厚,宜居性优势显著,然而也面临住房结构失衡、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短板,影响新质生产力人群的稳定流入与安家稳居。南京应将“宜居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人口要素承载的抓手,加快构建“人口—产业—空间”供需匹配的城市空间格局,引导城市功能有序转型升级。着力推进老旧片区系统性更新,以优质的住房和复合型社区空间吸引青年群体聚集;构建以社区—就业地为基本单元的通勤生活圈,优化托育、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有效调控市场主导类设施布局;推动城市外围与副中心有机发展,合理引导人口梯度转移,打造多中心、多层级、可负担的宜居空间体系,从而成为磁吸全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创新人才的乐居家园。

三是以“美丽城市”推动绿色新质生产力跃升。新质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南京具有绿色生态、绿色技术的领先优势,应以“美丽城市”建设为统领,系统重塑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价值体系,推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和绿色制度协同发展,加快绿色新质生产力跃升。通过深化“减污降碳扩绿”一体推进机制,推动低碳城市试点、绿色园区创建和“碳账户”治理模式落地。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和绿色工厂群。推动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城市污染监测与风险防控能力。统筹生态廊道、湿地保护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建设高水平生态文明样板区,让绿色成为城市的重要底色与亮丽名片。

四是以“韧性城市”强化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弹性。新质生产力需要稳定、安全、可靠和先进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和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不确定性、产业快速迭代及全球供应链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亟须通过“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运行的风险识别、响应与恢复机制。南京应构建以“感知—预警—应急—恢复”为链条的城市产业韧性识别与防控系统,并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系统整治老旧小区、老化管网和危险建筑,强化防洪排涝系统建设。通过城市数字孪生、AI预测模型、智慧安防等手段,建立多源数据协同的韧性治理平台,全面提升城市抗冲击、稳运行的能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稳固的运行环境与风险防火墙,力争建成新质生产力韧性发展示范城市。

五是以文明城市锚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方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核比拼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更加注重以文明城市建设释放人的创造潜能与城市的文化驱动力。南京应立足自身历史古都的千年底蕴,将文化软实力与创新硬科技结合,构建“崇文重教,求新求变”的城市创新文明精神,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公共文化空间共享再造、建设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打造更多创新人群喜爱的新式文化产品与生活场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文明理念融入社区治理与产业发展,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使城市文明特征成为吸引新质生产力人群、激发创新活力的内在基因。

六是以“智慧城市”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组织治理方式。面对城市要素流动加速、产业链协同复杂与市民多样化需求,传统城市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高效配置与柔性响应的要求。南京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良好,政务服务数字化程度高、数据资源共享持续深化,但仍需向智能协同、数据资源共享的数字化治理体系进阶。应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重构城市治理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推动长三角数据跨域协同和资源共享、突破算力供给瓶颈、优化城市智慧大脑系统,推进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空间资源等系统的智能耦合和实时优化配置,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慧支撑与制度创新平台。

[作者王兴平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委员;孙可意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作者:王兴平 孙可意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