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屏障

2025-07-23 08:28:2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 薛君 陶林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走向何方”的根本问题,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智慧,系统构建了新时代文化安全建设的逻辑体系,为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屏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思想旗帜:奠定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将文化安全深度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赋予其关乎国本国运的战略定位与时代特质。其理论逻辑通过三重维度展开,深刻彰显了文化安全在守护民族文化血脉与塑造发展新优势中的核心作用。

理论根基的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立场,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路径,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这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安全目标上的高度契合性。这二者结合,形成了维护文化安全独特的理论优势。

使命任务的战略擘画。“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文化使命,明确了文化安全建设的战略目标。繁荣是安全的基础,强盛是安全的保障,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则是安全的最高境界。这要求我们在发展中筑牢安全根基,在创新中增强安全韧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拓展文化安全空间。

价值立场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文化安全的核心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这深刻阐明了文化安全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归根结底是为了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文化生活的权利。人民性立场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实践路径:指引国家文化安全的建设方略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更系统规划了兼具战略性与操作性的实践路径,形成了一套层次分明、逻辑自洽的多维治理方略。这一方略以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为内核,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为驱动,以健全现代治理体系为保障,通过“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为抵御文化渗透风险、提升国家文化安全韧性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思想防线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屏障。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是强化理论武装,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培育核心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三是掌控阵地管理,管好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特别是互联网主阵地,确保主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生命力是抵御风险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一是推动“双创”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动传统智慧的现代性转化;二是壮大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与竞争力,以产业繁荣支撑文化安全;三是促进数智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构建现代文化安全治理体系。制度保障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实后盾。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完善文化安全治理:一是要求健全法治体系,加快文化领域立法修法步伐,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完善预警机制,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三是优化治理格局,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技术保障的国家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格局。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话语权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首先要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次要深化文化交流互鉴,秉持平等包容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反对文化霸权;再次要拓展传播渠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价值旨归:彰显国家文化安全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其价值指向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照,深刻体现了三重战略意义的内在统一:夯实民族复兴精神根基,强化价值引领力与文化凝聚力;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构筑美好精神家园;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为化解全球文化冲突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了安全为了人民、安全依靠人民、安全惠及全人类的辩证统一。

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国家文化安全关乎国运兴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本质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深蕴于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之中。这为民族复兴夯实了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三重基石,使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始终屹立不倒。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正是赓续中华文脉、构筑民族精神防线的时代实践。

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文化安全紧系民生福祉。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屏障,是保障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释了文化安全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一方面,通过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另一方面,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精神需求,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并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与健康文化生态。这种安全、充盈、积极的文化环境,使人民群众得以在赓续中华文脉中筑牢精神家园,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享有更充实、更丰富、更高维度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深沉力量。

文明进步的中国担当。国家文化安全也蕴含世界意义。中国倡导的文化安全观蕴含深刻世界意义,其内核在于超越零和博弈思维,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构建“平等互鉴、包容共生”的国际文化新秩序。通过推动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践行“和而不同”的文明相处之道,中国以实际行动抵制文化霸权,捍卫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这种文化安全观既筑牢本国文化主体性根基,又以共建共享理念增强全球文化安全韧性,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智慧中,彰显了对人类文明多样性存续的责任担当,为破解全球文明冲突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世界百年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要义,将文化安全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筑牢文化安全屏障,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薛君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陶林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以自我革命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研究”(2024SJZD113)、南京医科大学2023年党建重点课题资助项目(23NYDJ0101)、南医大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重点课题“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薛君 陶林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