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实习生 唐浩哲 通讯员 刘晨曦
最近,不少人发现蚊子变得格外“活跃”。高温湿热天气加速蚊虫孳生,究竟今年的蚊子是不是又多又“毒”?如何防范蚊媒传染病风险?市疾控专家提醒,今年我市花蚊子密度相比之下确实有所升高,防控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清理积水是关键!
关注 两种“热”病风险上升
近期,蚊子频繁登上热搜,皆因近期一些城市连续报告的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感染病例。本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登革热疫情目前在我国处于上升期;截至上周,国内一地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近两千例。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究竟是什么疾病?它们又与蚊子有何关联?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同为伊蚊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初期症状相似,如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但重症不同。”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防制科主任医师张守刚解释,“基孔肯雅热突出表现为剧烈关节痛,可持续数月,皮疹多伴高烧,较少出血,而登革热重症可能出现出血、休克,如登革出血热、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少数基孔肯雅热患者可出现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而登革热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
警惕 花蚊子“存在感”见长
今年蚊子的“存在感”骤增,不少人担心是否会被它们“盯”上。专家表示,解决被“盯”上的困扰,首先要了解与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密切相关的是哪种蚊子。
“两种疾病都是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即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张守刚解释,“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花蚊子’,俗称‘亚洲虎蚊’,是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罪魁祸首’。它喜欢白天‘作案’,尤其在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最为活跃,雌蚊叮咬人凶猛。不仅可以栖息在室内容器,还会在户外的树洞、轮胎、废弃的瓶罐等积水处孳生。树叶叶瓣积水,也能孳生伊蚊,这就是绿化带花蚊子多的原因。”
而埃及伊蚊是“耐热能手”,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等热带地区。“虽然南京一般见不到埃及伊蚊,但花蚊子是我市主要蚊种之一,且据监测数据,今年南京花蚊子比往年更多。”张守刚表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南京全蚊种平均密度有所降低,然而白纹伊蚊的平均密度有所升高。专家表示,可能和今年入梅时间比较早有关,梅雨季间歇性降雨,给它们提供了“良好”的孳生环境。
支招 防蚊灭蚊有“手段”
南京虽暂未报告相关本地病例,但防蚊的警钟已经敲响。
“防蚊灭蚊,首先要在家里做好相关措施。”专家提醒,除了家庭安装纱窗纱门防蚊外,更要在源头控制,让蚊子“无家可归”,“要定期检查、清理积水,蚊子在水中产卵,蚊卵成为成蚊的过程,需花费一周时间,因此需定期检查家中积水,如花盆托盘、花瓶、饮水机接水盘等。要及时清除卫生死角和各类垃圾,翻盆倒罐。”
外出做好个人防护也很重要。“深色衣物更招蚊子,外出时可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喷涂驱避剂。尽量避免在绿化植物茂密的地方逗留,及上午7时—10时、傍晚16时—19时伊蚊高活跃度时间外出。”
专家提醒,在防蚊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误区,“例如不少人觉得脏水才是蚊子窝,其实伊蚊最爱‘清水豪宅’;还有人觉得‘白天不用防蚊’,但其实伊蚊专挑白天的‘黄金时段’作案。‘灭蚊神器’也并非一劳永逸,‘清积水’才是防蚊终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