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赛男
近日,山姆会员商店的“选品降级”事件持续引发热议。多款口碑商品悄然下架,取而代之的是溜溜梅、卫龙辣条等本土大众品牌。更令人疑惑的是,部分大众品牌通过“改头换面”后入驻山姆:盼盼法式小泡芙摇身一变,以全英文“Panpan”标识亮相,洽洽瓜子也变成了“Chacheer”。有媒体记者经过多渠道对比后发现,这些所谓的“专供款”与超市所售的普通版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此,山姆方面未能给出合理解释。这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失望:每年花费260元办卡,结果买到的却是“家门口超市的同款商品”,“精选感”完全消失,会员价值被严重稀释。
此次“选品降级”风波争议的焦点在于,山姆的选品逻辑似乎已偏离其初心。消费者在支付年费时,购买的不仅是商品使用权,更是对“山姆严选”的一种信任与托付。如今,经典商品淡出视野,专供款“换汤不换药”,这暴露出山姆在供应链把控上的松懈态度。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品牌曾因质量问题遭到消费者质疑,山姆却仍将其纳入合作名单,这无疑是在主动削弱自身的品质壁垒。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山姆中国会员人数已突破500万,年费收入超13亿元。然而,在这些光鲜数字的背后却藏有隐忧:近几年食品安全投诉量增多、多款经典商品被替代,正悄然动摇山姆的信任根基。当会员年费变成了“智商税”,不仅仅是用户的流失,更是对品牌立身之本的打击。
业内早有共识:付费会员模式的生命线,在于提供持续且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山姆若想破局,需要在三个维度发力:首先,强化自有品牌研发,打造差异化的明星产品;其次,建立专供款信息公示制度,用透明的数据消除“换标不换质”的质疑;最后,完善会员反馈机制,让消费者深度参与选品决策,形成良性互动闭环。
这场风波也给会员制超市业态敲响了警钟。会员制绝不该是“智商税”,只有在“付费”与“所得”之间画上清晰的等号,会员制超市才能真正夯实商业模式的信任基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