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7月20日,“苏超”第七轮的焦点战——扬州队对阵南京队的比赛,将在扬州体育公园体育场上演。扬州与南京隔江相望,又和六合区域相连,地理位置相邻,铸就了两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们一个旧称“金陵”,一个旧称“广陵”;两座城市都有一条“秦淮河”;都与小说《红楼梦》有着密切关系;而今又分别以“文学之都”和“美食之都”称号同时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历史悠久
金陵、广陵都与高地有关
地理上的毗邻,成就了南京和扬州“东流之水隔不断,鸡犬之声常相闻”。
早在一万年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南京东面接近镇江一带,长江与海洋在此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自然岸线凹槽地,第四纪地质学将其命名为“南京湾”。沧海变桑田,随着长江下游的泥沙冲击堆积越来越多,长江两岸平原渐渐成型,南京和扬州也慢慢进入史学家的视野。
不难发现,在南京与扬州的曾用名中,“金陵”和“广陵”都有一个“陵”字。这就要追溯至先秦时期,这些区域一度都属于楚国的领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今南京清凉山设立金陵邑。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今扬州城北地势较高的蜀冈一带筑广陵城。在楚国人的语言中,“陵”是高地、山冈的意思,楚人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江南丘陵地带,他们将地貌特征引入地名,就产生了若干包含“陵”的地名。除了金陵、广陵,江苏境内还有泰州海陵等。
在南京,金陵邑所在古石头山,海拔最高处仅60多米,但是由于唐以前江水直逼山下,其南又扼秦淮河口,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后来又逐渐转化成一个文化区,成为南京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扬州的蜀冈在当地人心目中同样“高大巍峨”,诗文与名人筑就了这里的文化高度,也深度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维度与内在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和扬州在历史上还曾共同分享过“扬州”之名。隋唐之前,扬州是一片很大的区域,今天的南京,即属于扬州地域。今天的扬州则处于古扬州和古徐州的交界之处。
据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卢海鸣介绍,从东汉末年扬州刺史治所迁到建业(今南京),到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再到唐高祖武德九年,将扬州大都督府和扬州刺史治所移到江都,“扬州”作为今南京地域名称的时间长达400年左右。与此同时,“广陵”在作为今扬州的名字很长时间之后,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相伴相生的,则是“扬州”。
深度交融
《茉莉花》起源于宁扬交界地
地理上的一江之隔,成就了南京和扬州在文化上的深度交融。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已成千古佳句,针对其中的“扬州”,究竟是指今天的扬州还是南京,大家一直争论不休。
其时,随着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云集,成为仅次于京城长安的繁华城市,许多唐代诗人也都喜欢来扬州旅游、任职和生活,从而留下了千古吟诵。其中,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更是描写扬州夜景的千古名句。
对于南京,诗人们同样喜欢游览,并在此发思古之幽情,留下诸多怀古伤今的诗作。发轫于唐代的“金陵怀古”诗词,绵延赓续于后世,不仅留下数量浩繁、主题集中的文学作品,更为这座城市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品牌。
“城郭千家一弹丸,蜀岗臃肿作蛇蟠。眼前不道无苍翠,偷得钟山隔水看。”这是王安石退居金陵后所写诗作。据扬州作家、文化策划人汪向荣介绍,扬州仪征历史上著名的“真州八景”,其中有一景为“南山积雪”,说的是隔江遥对江南诸山。从南京尧化门到龙潭、下蜀一带,山峦起伏,延绵不断,远远望去,就像是仪征的屏风图画。
南京与扬州自然地理的毗邻,造就历史人文的连襟,并不仅于此。
充满民族特色的歌曲《茉莉花》广为流传,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殊不知,它即起源于六合,位于南京与扬州的交界处,而六合在历史上多次隶属于扬州。
“《茉莉花》是南京与扬州以及更广泛地区文化融合的结晶。”专家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与南京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交流频繁,两地的音乐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其中,六合的民间曲调为《茉莉花》的诞生提供了最初的旋律框架,扬州丰富的曲艺形式和独特的江淮文化则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再经不断吸收各地的音乐元素和文化特色,逐渐演变成一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民歌。
结缘“红楼”
南京和扬州元素频现
南京和扬州在文化上的深度交融,要数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最广为人知,其中有关南京和扬州的元素,比比皆是。
在书中第二回,贾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曹雪芹不但把书中最重要的十二位女子冠名“金陵十二钗”,最初还把小说命名为《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此外,在《红楼梦》里还有很多南京方言。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认为,《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其中的金陵不仅仅是一个江南温暖家园的意象,同时也指向地理意义上的南京。曹雪芹生于此,长于此,他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到南京任江宁织造起,曹家三代人担任江宁织造达58年之久,曹家更是在南京生活了66年之久。所以在《红楼梦》中随处能看到南京的影子,作者把童年和少年的记忆,融进了对曹家命运的书写。
《红楼梦》与扬州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林黛玉虽然生在苏州,但她5岁以后,因父亲林如海被朝廷点了盐课到扬州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她就随着父母生活在扬州,所以有人认为林黛玉就是扬州姑娘。从文本中也可看出曹雪芹对扬州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书中写到,扬州同时还是林黛玉离开林家到外祖母家生活的起点,也就是大运河北去的起点,所以,林黛玉是从扬州“洒泪拜别”“登舟而去”。
因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经在扬州担任过两淮巡盐御史,前后达10年之久,所以曹家和扬州也很有渊源。据了解,曹寅曾在扬州、南京5次接驾,深得皇帝的信任。他在扬州成立诗局,刊刻《全唐诗》,受到康熙皇帝的赞扬,促使曹家走上鼎盛时期。
此外,以红楼美食为特色的菜品,已成为人们品味红楼文化、领略淮扬美食精髓的窗口。自20世纪80年代起,“红楼宴”逐渐从《红楼梦》的书页中走出,呈现在餐桌上。扬州“红楼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苗怀明表示,在《红楼梦》中,美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吟诵着江南的柔情与诗意,诉说着南京、扬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再谱佳话
大小秦淮河相映成趣
今天的南京与扬州,携手成为长江下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二者互为镜像、相映成趣。
1925年,距今已有100年之久,自认是“扬州人”的朱自清先生,回忆在南京浦口火车站的经历,写下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著名的篇章之一《背影》,成为连结南京与扬州的又一段佳话。
南京老作家忆明珠客居仪征二十八年,重返南京后,他请人治印两方,即“真州布衣”和“白门卧客”。一个指的是仪征,另一个指的是南京。
此外,南京有秦淮河,扬州则有“小秦淮河”。秦淮河不但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南京人民,而且滋养了博大精深的南京文化,成就了南京在文学、书画、音乐、科举、园林和民俗等领域的至高地位。伴随着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的秦淮河”美名更是名传天下。《小秦淮赋》云:“扬州城西而北,有虹桥焉,天下艳称之。其水号小秦淮,盖与金陵相较而逊焉者也。名之旧矣,而知者尚少,幽居多暇,因为赋之。”小秦淮河则是扬州古城存留的内城河,沿岸古建筑的白墙黑瓦与绿树繁花相互映衬,尽显古朴典雅。
今天,交通的便利,让南京与扬州的双城对话,变得更生动、更隽永。宁扬长江大桥犹如一只张开双臂的巨龙,将南京和扬州长江两岸人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据汪向荣介绍,其壮观的“二龙戏珠”造型,即分别指南北两边的龙潭和龙山。“龙潭”现为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马驿站;地处扬州仪征的龙山,则和龙潭隔长江相望,海拔只有四十多米。江北龙山与江南龙潭之间还流传着一段骨肉分离的悲情传说。最老的一个版本称,小秦王遣龙填海,中途少了两条龙,寻访发觉,一公一母从江南向江北私奔,遂作法镇压,北岸化为龙山,南岸变成龙潭。
今天,南京和扬州又分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之都”和“美食之都”,以各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