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又到高发期,专家教你“游”出溺水三大认知误区

2025-07-17 07:06:5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通讯员 国立生 于扬子 实习生 唐浩哲

高温持续,不少水域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热门去处。然而,在伴随着清凉的同时,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每年都有不少鲜活的生命因此消逝,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的伤痛。记者从南京市急救中心获悉,7月以来他们接到了一些因溺水需要急救的呼救电话,而溺水人群中近半数是青少年。多位专家提醒,每年因溺水引发的悲剧中,有不少源自大众对溺水救援、发生场景及游泳技能的认知偏差。“孩子溺水会呼救”“只有野外才危险”“会游泳就安全”等误区,正成为潜伏在水边的隐形杀手。

溺水会扑腾、叫喊,这种认知深入人心,但这却是大众对溺水最大的误区之一。“其实溺水时无法呼救,溺亡都是悄无声息的。”急救专家解释,许多人因为对水的“无知”,导致孩子错失生存机会,“现实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孩子溺水会扑腾、叫喊。一般情况下,人溺水时会紧张,肌肉变得僵硬,喊不出来,根本无法挣扎和呼救,可能是站着不动,或低头在水下保持静止,溺亡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

那么,如何及早识别隐蔽迹象?“如果孩子游泳时出现这些状况,很可能已经溺水——头倾斜低于水面,嘴巴在水面上下浮动;嘴张开,头向后仰;眼神空洞,无法聚焦或双眼紧闭;头发遮住面部、额头或眼睛;没有踩水动作,身体直立于水中;呼吸急促或痉挛;身体垂直,像在爬一个隐形的梯子。”专家提醒,有其中任一表现,请立刻施救并拨打120,“时间就是生命,溺水1—2分钟内是拯救的黄金时间。”

郊区水库、河道及无人看管的水塘是每年暑期溺水高发地,急救专家提醒,市民戏水纳凉一定要选择安全的游泳场馆。“不过近年来游泳池里发生溺水的案例也特别多,且有增多的趋势。所以即使在正规游泳池,也要有所警惕,做好安全措施,牢记游泳安全做法。”专家强调,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溺水,“除了河、池塘、湖、水库等户外,游泳池及家里看似普通的脸盆、浴缸和水池都是孩子溺水的‘隐形杀手’。尤其对于幼儿,只要水位没过幼儿的高度,都有潜在的危险,洗澡、玩耍时应时刻处于大人的视线范围之内。”

切勿以为自己会游泳,在水中就很安全。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急诊科主任陈小凤提醒,每年在溺水者当中,有不会游泳的人,也有一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会游泳的人,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充分活动关节,放松肌肉,还应用少量冷水冲洗一下躯干和四肢,这样可以使身体尽快适应水温,避免出现头晕、心慌、抽筋等现象。”

缺少有效看护是造成未成年人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沈佩强调:“孩子游泳时,家长一定要全程陪同。广大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从小培养孩子防溺水的知识和意识。家长应教育和告诫孩子,不可单独或者擅自与他人结伴去游泳或玩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比如游泳场所的卫生状况,有没有保护措施,水池深浅、水下是否平坦等情况都要了解清楚。”

此外,专家建议,要引导孩子学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陈小凤提醒:“溺水自救首先是保持镇静,切忌手脚乱蹬拼命挣扎,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脱去除衣物外身上其他重物,然后放松肢体节省体力,降低下沉速度。”

其次要做好两个应急动作:一是抱膝法,双手抱住膝盖,低头成蜷缩状,人体会慢慢上浮,当感觉背部离开水面时,迅速向下推水,同时抬头换气,然后下沉恢复抱膝状态,循环往复,以确保自身的正常呼吸;另一个是仰漂法,在水中让身体放松,双手下沉入水,人往后仰,保持口鼻浮出水面进行换气,待吸满气之后,头部慢慢后仰,避免身体重心集中在身体下部。“选其中一种即可,同时,调整呼吸的节奏,深吸浅呼,让胸腔充满空气,带动身体上浮。上浮状态时应在保证呼吸的同时大声呼救,当救助者出现时,不可惊慌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对方带着你游上岸。”陈小凤建议。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