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婷婷
排练厅内,悠扬的旋律缓缓流淌,轮椅方阵随着节拍精准律动,舞者们双臂舒展,跟着节拍缓缓摆动……日前,在鼓楼区小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里,一群平均年龄约60岁的肢残舞者正以轮椅为“足”,诠释着生命自强不息的“旋律”。
这是一支名叫“艺多星文体舞蹈队”的特殊舞蹈队。
2022年9月,为了帮助辖区内的肢残居民更多地收获对生活的信心,小市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张增兰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组建一支残疾人舞蹈队。“当时心里直打鼓。”张增兰回忆,“既担心没人响应,更怕大家坚持不下来。”怀着这份忐忑与期待,在鼓楼区残联和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她向社区残障朋友们发出了第一份舞蹈邀请。
让张增兰没想到的是,这份邀约得到了许多人的热情响应。当时56岁的宋爱霞就是其中之一。
宋爱霞在儿时因小儿麻痹症致残,凭借一双会编织的巧手,多次在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等比赛中斩获大奖。对于张增兰的提议,她很是感兴趣。舞蹈队成立后,在朋友圈里颇具威信的宋爱霞便担任起通知、协调等工作。让人动容的是,每逢排练日,她的丈夫便会开着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将一个个怀揣舞蹈梦的残友安全送达。
舞蹈队的指导老师王珏,今年也近六十岁,幼时因发烧致残,双腿无法行走。几年前才学跳舞的她正是通过舞蹈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张增兰便邀请她加入,成为了这支队伍的指导老师。
对于队员们来说,跳舞并非易事。“肢体健全的人一节课能学会的动作,我们通常需要三四节课,光是控制轮椅的方向和速度,就是巨大的挑战。”王珏告诉记者,不同于生活轮椅,舞蹈轮椅纯靠双手驱动,并且没有刹车。对于肢体健全的成年人来说,将身体向一侧倾斜不算难事,但对于这些队员们来说,他们的下肢力量不足以承受身体的重心倾斜,从轮椅上跌落更是家常便饭。
即便这样,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的排练从来无人缺席。“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队员们从不间断。”宋爱霞说,大家达成了一个无声的默契——来之前上厕所,在近两个小时的排练时间里,几乎无人饮水,只为最大限度减少行动不便带来的中断。“感觉生活更充实,精神状态更好,还瘦了十斤!”从未跳过舞的她起初动作僵硬,后来靠着老师指点,硬是靠着回家后一遍遍对照视频练习,舞蹈技艺大大提高。
而作为老师的王珏更是分文不取。“能带着大家感受更多的自信与快乐,对我来说,就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她说。
没有现成的教材,王珏就亲自编舞。担任这个舞蹈队的指导老师后,她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在编舞和设计队形时,她会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来设计动作和站位。
最近,她刚编完一支扇子舞,取名《烟雨小镇》。这支耗费了她三个月心血才编排成形的舞蹈里,每个动作都诠释着她对生命的热爱。每次排练和演出前,她都会对镜梳妆,精心挑选耳环、帽子。她说,年轻时不好意思出门,怕别人看。现在,她却觉得自己不比任何人差。
如今,舞蹈队的队伍愈发壮大,已有近20位队员加入其中,《红旗飘飘》《万疆》等6支不同风格的舞蹈先后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展现出队员们昂扬向上的风采。“区残联和街道非常支持我们,鼓励大家把舞一直跳下去。”张增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