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明确禁用“零添加”用语,记者近日走访调查“过渡期”市场情况——
此“零”非彼“零”,尚待全“清零”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今年3月下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等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发布,专门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中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零添加”等用语,并将于2027年3月16日起正式实施。
尽管目前尚处于“过渡期”,但3个多月过去,“零”概念的市场情况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零”概念依然是主流
7月8日上午,记者走访雨润大街、庐山路等部分商超发现,以“零”概念为主要宣传语的商品依然很常见。
在庐山路旁一家大型超市,饮料、酱油、面包、饼干等区域,打着“零”概念的商品随处可见。一款气泡水上面标注着“0糖”“0脂”“0卡”字样,一款“零添加蚝油”瓶体上标明“只有8种原料,其他没了”,一款乌龙茶不但明确宣传“无糖果茶”,还明确标注“0糖”“0能量”字样……
在面条食品区域,销售人员正对前来购物的消费者吆喝:“今天做活动,面条优惠,而且都是‘零添加’的。”记者询问她是否知道新国标禁用“零添加”用语,她表示:“目前没有接到通知。”
在饮料区,一款椰乳饮料的外包装上标注着大大的“零糖”字样,从说明中“乳糖未检出”字样可以看出其“零糖”主要是指“没有乳糖”,但其配料表中却含有“糖醇”“三氯蔗糖”等。记者了解到,糖醇是一类由单糖经过催化氢化后形成的多元醇,有糖的甜味,而三氯蔗糖俗称“蔗糖素”,是一种高倍甜味剂。从这个角度看,该产品拆分了糖类的概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零糖”。
消费者程浩正在选购酱油。“你看,货架上有些酱油标注有大大的‘零添加’字样。”他说,“以前总觉得有了这样的标注就更让人放心,后来仔细看配料表,发现有些食品即使标注‘零添加’,也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近七成消费者热衷于购买“零添加”食品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他们理解的“零添加”是指不添加除必要原料以外的任何东西,如防腐剂、甜味剂等,大家会感觉这样的商品更安全更有保障,也更想购买。但时间长了发现,不同品牌对“零添加”的解释并不同,甚至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从公开信息来看,“零添加”甚至可能只是一种商标。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某知名酱油品牌长期以“零添加”作为卖点,不少消费者表示,看到酱油瓶身上的“0”字样,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零添加”产品,结果却发现“0”只是一个商标,而非真正的“零添加”,因此引发关于“误导消费者”的争议。
从记者在部分商超的调查来看,商家对所谓的“零添加”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而这些解释定义往往以小字形式标注在产品背面,与大大的“零添加”相比,这些小字很容易被忽略。
“商家热衷‘零添加’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消费者更愿意选择‘零添加’则是心理上认为‘零添加’更安全更健康。”南京心理咨询师小鱼表示,从消费心理看,低糖、少盐、减脂、低卡等成为很多人推崇的饮食标准,形成新的消费趋势。
数据显示,68.8%的消费者会关注“0糖”“0脂”“0卡”等低热量标签。从消费者特征看,26岁至45岁的消费者是购买“零添加”食品的主力,占70%。
如何合理选用预包装食品?
但是,“不添加”“零添加”真的更健康优质吗?
实际上,一些食品标签上的信息很容易误导消费者。比如记者调查发现,“零蔗糖”并不意味着“零糖”,蔗糖只是糖的一种,配料表中可能还含有果糖、麦芽糖等,但“零蔗糖”却会容易让消费者误认为是“零糖”。
今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等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专门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中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意味着“零添加”类的标示现象在法律法规和标准层面被彻底禁止,新规将于2027年3月16日起正式实施。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中心主任、研究员朱蕾曾表示,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或类似用语,主要是为了避免食品标签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同时也是为了促使消费者通过配料表等其他方式去阅读食品标签,避免因盲目关注“零添加”等宣传用语,忽略了产品的真实属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想科学合理选购预包装食品至少要做到坚持“两看”:一是“仔细查看”,即认真查看标签,正确阅读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着重查看食品添加剂和营养成分,而非“零添加”营销语;二是“科学看待”,也就是要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理解其合理使用对食品安全的必要性。企业只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就不会产生食品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