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炎”值爆表,急救医生竞速“生命赛道”——
女儿的作文里,他的工作是“给太阳降温”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实习生 唐浩哲
“有位老人晨跑后中暑,立即出车!”近日,早上7时30分抵达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南分站的急救医生朱文斌,刚刚做完交接班,清点相关抢救物品、检查仪器设备,还未吃上一口早饭,电话铃就响了。喊上同组的护士、急救员,拿上急救箱,朱文斌立刻跳上救护车赶赴现场,开启与死神赛跑的院前急救工作。
在车上,朱文斌拨通了患者家属的电话,详细询问患者身体状况,并进行简单的急救指导。车辆刚在患者家附近停下,朱文斌立刻拿着急救设备下了车,向患者家中跑去。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晨跑后回家开始头晕出汗乏力,休息后仍旧没有缓解,并出现气喘、双手发麻的症状。朱文斌为老人测量生命体征,进行物理降温,并实施开通静脉通路等治疗。“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基础病,全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四肢乏力,这是典型的中暑合并呼吸性碱中毒的症状。”与家属简单解释的同时,朱文斌一边做着治疗一边安抚患者的情绪,“情绪激动会导致大口喘气,会加重症状。老爷子没事,放心交给我们,会好的!”
将患者送达医院后,尚未来得及休整,出车的指令又来了!“我们的工作量与天气有着密切关系,越恶劣的天气,急救工作量越大,尤其是夏季高温的情况下。”每年七八月份是朱文斌最忙的时候,“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间,不是在救护车上,就是在急救现场。”
正午时分,路面蒸腾着热浪,空气仿佛都在燃烧,朱文斌团队还是没能及时吃上午饭。“有位快递小哥晕倒在路边了,需要急救!”救护车金属门把手被晒得滚烫,朱文斌拉开门跳上救护车,带着团队赶至现场。“小伙子连着好几个小时送快递,忙得也没吃午饭,骑着骑着就头晕乏力摔倒了。”顾不得路面的滚烫,朱文斌跪在路边,一边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一边迅速撑开冰袋敷在患者颈动脉上。中暑患者的降温急救必须争分夺秒,急救团队是在和死神赛跑。没过多久,朱文斌的后背就湿透了,甚至渗出了“盐渍地图”。将快递小哥送至医院后,朱文斌立刻打开一瓶水,喉咙干得像被砂纸磨过,他猛灌了两大口,并递给同车的急救护士水和一小包饼干,“补充点水分防脱水,吃点东西防止低血糖。”17时,朱文斌才终于有时间将午饭与晚饭凑在一起一次性解决。
朱文斌走上院前急救工作岗位已经超过10年,而今年他的女儿正好10岁。暑期的作文里,女儿自豪地写道:爸爸的工作是“给太阳降温”。每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正是这样一群“生命摆渡人”用汗水编织着市民的健康安全网。“我们多跑快一步,他们的安全网就密一分。”朱文斌说,他的任务就是替城市“流汗”。
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急救医护人员常常会忽视自己的身体状况。“每次赶赴现场的时候,我们都无法顾及酷热和疲劳,没时间去‘矫情’。”朱文斌坦言,“只要电话铃声一响起,就说明患者需要我们,必须立刻出发。”
记者从南京市急救中心了解到,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心提前准备,全力做好高温天气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同时也做好急救人员保障工作。“中心合理优化排班、强化应急值班,坚持总值班、调度加强班、一线人员24小时值班‘三线班’制度,并提高突发事件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备足备齐高温中暑抢救物品、药品和物资等,加强救护车和设备安全检查,确保救护车、车载医疗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做好急救人员防暑降温工作,合理安排急救人员工作时间,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物品等。”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