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邢伊蓝:用热爱舞出别样青春
一群南京的高中生,挑战了百老汇经典《汉密尔顿》! 7月3日,江苏大剧院内,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国际部的非专业学生演员们,凭借全情投入和专业级表现,成功复刻了该剧上半场90分钟23首经典曲目,惊艳全场近800名观众。
观众的掌声和赞叹声,是对这群少年集体努力的最高褒奖。而这份“重新定义校园艺术高度”的赞誉背后,是像王邢伊蓝这样的个体不断突破自我的故事。作为群舞中的一员,16岁的王邢伊蓝在舞台上展现的专注与力量令人印象深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舞台下的她,早已习惯了挑战极限——从惊险的极限运动到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她不断拓展着生活的维度。参演《汉密尔顿》,对她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身体与意志的“极限挑战”,是打破常规训练模式、探索艺术表达更深层可能的关键一步。她的故事,正是解读这场青春盛宴独特魅力的钥匙。
“非标舞者”以爱为舞
当《汉密尔顿》演出落幕,王邢伊蓝依旧换上跑鞋完成10公里训练。她的日常没有戏剧性反转,只有13年如一日的坚持:“群舞让舞台更鲜活,而坚持让平凡变特别。”
“我的身形跳芭蕾不够‘标准’。”王邢伊蓝笑着自嘲,她的身形不是标准舞蹈生的料子,也曾经被舞蹈老师说不一定适合学习芭蕾舞,但她一点也不在意:“我不在乎能跳得多出色,我更享受的是跳舞的过程。”绑舞鞋时绷直的脚尖、训练后膝盖的淤青、磨损的舞鞋趾甲,这些曾被视为“不完美”的印记,在长期训练中转化为力量与美感的象征。
从3岁开始学跳舞至今,13年里,她学习过芭蕾舞、中国舞、民族舞,也面对过青春期体型焦虑,但始终守着最朴素的信念:“跳得好不好是别人的评价,开不开心是自己的选择。”这份纯粹的热爱驱动她完成常人眼中的“苦行”,并从中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舞种。“中国舞比较舒展,非常美,不是那么拘谨,没有严格的条条框框,让人心生愉悦。特别是民族舞大部分是比较欢快的,尤其是像维吾尔族舞、蒙古族舞,跳的过程就让人很开心,感染着所有看舞蹈的人也都开心起来。”
不过,为了《汉密尔顿》的完美出演,自今年3月起,王邢伊蓝开启每日长跑训练与体重管理。从最初气喘吁吁跑完4公里需要40分钟,到7月演出前50分钟轻松跑完10公里,成功地在3个月之内减重5公斤。体重下降和耐力提升直接作用于舞台——拉法耶出场段落中,她是全程保持高强度饱满跳跃的群舞,动作衔接快速又丝滑,舞蹈的柔韧与运动的爆发力在舞台上完美融合。
在极限与公益中淬炼
舞台下的王邢伊蓝擅长将各种“不可能”拆解为行动力。除了舞蹈,她热爱蹦极、滑雪等各种极限运动,“只要是没有尝试过的,我都想尝试!”
三年前的暑假,她在重庆奥陶纪主题公园,完成人生首次300米高空蹦极,这个高度相当于76层楼。“来都来了,跳吧!” 从双脚发颤到纵身一跃,当她真正跳下去后,不仅没有丝毫恐惧,反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壮丽景色。这次被妈妈描述为“帅气漂亮”的一跃,让她忽然领悟到,拥抱一切不可能就是在探索人生的各种可能。
这种开放包容的状态也被她带入各种公益实践。进入河西金中国际部后,她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不仅在本次《汉密尔顿》参加历时8个月的群舞训练,还在之前学校组织的演出活动中承担了道具组的工作并参与布置场景,今年4月还参与德国交换生的文化交流活动,向海外小伙伴展示了南京学子的风采。
从台前忙到幕后,伊蓝从不觉得参加这些活动是在消耗她的精力,“反而认为它们像充电,让我更有精力”。伊蓝活力满满地说,她可以很好地把时间分配给学习和这些活动,学习只占她70%的时间,其他时间她都很愿意投入在这些方面。
“我觉得文化课学习并不能代表一切,让我很高兴的是,现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国际部的老师很支持我们全方面发展,鼓励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老师判断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也不是仅仅根据他学习成绩好不好,而是看很多综合能力。”伊蓝庆幸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国际部。给了她更多探索自我可能性的时空。正如该校国际部主任孙英杰所言:“孩子们在排练和各类活动中学会了不畏艰难,以自己的成长历程践行我校‘健雅诚仁、未来胜任’的育人理念,最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舞台上的多维成长
对于王邢伊蓝而言,舞蹈绝不仅仅是舞台上的旋转跳跃,更是塑造她人格、锤炼意志、平衡生活并驱动全方位成长的强大引擎。这一点,在她全力以赴投入音乐剧《汉密尔顿》排练的八个月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段旅程并非坦途。正值关键的A Level/AP大考季,学业压力如山,王邢伊蓝却选择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勇毅前行。5月中旬,刚结束托福考试的她,没有丝毫喘息,便径直扎进排练厅,只为精雕细琢《Satisfied》中那个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群舞段落。舞蹈教会她的第一课便是时间管理与高压下的专注力——如何在繁重的学业缝隙中挤出时间,又如何将有限的时间燃烧出双倍的光热。孙老师对伊蓝排练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她曾因一时记错走位急得掉眼泪,但下一秒就擦干泪水,坚决要求重来。从去年11月建组开始,她就坚持每周两次,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排练场,这种认真劲儿让人欣喜。”
近八个月高强度的舞蹈排练,不仅是对艺术表现力的打磨,更是对身体与意志的双重锻造。汗水的浇灌,转化为肉眼可见的成长。舞蹈塑造了她的强健体魄——体能消耗与规律训练,让她的BMI指数稳步下降;同时,舞蹈所要求的自律与韧性,也反哺了她的学业——文化课成绩曲线在压力下依然昂扬向上,呈现出与体能提升并驾齐驱的“双赢”态势。
当被问及若有机会重新选择角色时,王邢伊蓝的回答出人意料地坚定:“群舞。”她的理由深刻而纯粹:“因为作为群舞,我可以最沉浸地参与整个剧的演出。群舞是活的舞台布景,是整个故事流动的血液,让舞台真正鲜活起来。”这并非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舞蹈赋予她的独特视角与集体价值观——深刻理解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位置,珍视并践行那份不可或缺的“整体贡献”。
“我想参加舞蹈比赛,我想能够一直站在舞台上,坚持我的梦想!”王邢伊蓝不经意地告诉记者。这声音背后,是舞蹈在她身上刻下的深深烙印,是面对挫折擦干泪水的坚韧,是学业与艺术间寻求平衡的智慧,是理解集体价值的谦逊与担当,是激发身心潜能、追求卓越的驱动力,更是点燃梦想、矢志不渝的信念之光。在《汉密尔顿》的聚光灯下,王邢伊蓝不仅演绎着角色,更通过舞蹈这门生命的艺术,完成了一次璀璨夺目的多维成长蜕变。
编后:谁说青春只有一条起跑线? 在南京的校园里,正奔跑着一群定义自己赛道的少年——他们的赛道,可能在排练厅的地胶上,在清晨6点的赛艇里,在乡野田埂的泥泞中…… 无关“标配”,只问热爱;不求速成,贵在深耕。 “我的赛道”专栏,邀请你一同发现身边的“非标”追光者! 他们用专注雕刻时光,用执着回应质疑。他们的故事,是写给所有不甘被定义青春的情书。 你身边也有这样的TA吗?(文 邵依琳 视频 汪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