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从南京开启“海洋史诗”比穿越还震撼

2025-07-11 13:50:18|图文来源: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通讯员 考薇 沈玉云

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船队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和平造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在宝船厂遗址公园推出“海丝路上的西行者”专题展览。

此次展览以郑和船队人物群像为切入点,通过指挥决策、航海技术、外事后勤、军事护航四大板块的场景复原与图文解析,系统展现明代航海活动的组织架构与协作精神。

600多年前

2万多人的舰队从南京扬帆起航

进入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在曲折的中式回廊内,观众移步观展,仿佛置身600多年前的航海筹备现场。

根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每次船队规模均逾两万之众。按其职能,可划分为指挥决策、航海技术、外事后勤与军事护航等不同群体。展览以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人员分工为脉络,精选20余位代表性人物,彰显了明代航海事业背后众多无名英雄的卓越贡献。关于指挥人员的具体构成,史料提供了详细记载。曾多次随船队下西洋的马欢在其著作《瀛涯胜览》中记录:船队拥有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以及内官内使53人。而《郑和家谱》则记载有钦差正使太监7人、副使监丞10人、少监10人、内监53人。

指挥决策部门(即统帅部)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核心机构,主要负责制定航行、外交、作战、贸易等重大决策,是整个船队的指挥中枢。该部门的核心成员包括正使太监、副使太监、监丞、少监、内监等,均属明朝宦官机构十二监中的六品以上官员。牛首山的郑和塑像、福建漳平王景弘雕像、江宁祖堂山的洪保墓、甘肃临潭县侯家寺的侯显灵塔……如今,在这些历史遗迹中仍能寻找到他们的故事。

没有北斗定位的明朝

“宝船”的底气来自哪里?

在没有北斗定位的明朝,郑和的船队探索辽阔海域的底气来自哪里?据策展方介绍,郑和所率的船队规模宏大,实为一支特混“舰队”,巅峰时期拥有船只二百余艘。其舰船按功能主要分为六类: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与水船。为确保庞大船队的航行安全与效率,船上配备了大量精通航海技术的专业人员。郑和下西洋的伟业并不是一人之功,而是成千上万的工匠、官员、士兵和其他职业从业者以及无数部门通力合作的成果。

在展板上,观众可以看到当时船队设有火长、舵工、班碇手、水手等职。其中火长是承担核心导航与航线规划职责的技术指挥官,其地位相当于现代舰船的总航海长。舵工是直接掌控船舶航向的核心操作者,其职责是根据火长的指令操作船舵,在复杂海况中确保船舶安全航行。班碇手负责船舶起锚、抛锚操作。“碇”指古代大型木帆船使用的石锚或木石复合锚(后期发展为铁锚),是船舶停泊时固定船身的核心工具。

此外,还有阴阳官、阴阳生:专司天文观测、气象预测与航海吉凶占卜。阴阳官为钦天监派遣的官方术士,阴阳生为阴阳官的助手。他们是保障船队规避风暴、择定航期的关键力量。

铁锚、搭材匠等各种工匠,负责打造修理铁木器材等设备,是船舶建造与维保体系的重要技术人员。

明初郑和下西洋之际,中国航海技术已臻世界顶尖水平,其系统性成就体现在多个领域。比如运用“过洋牵星”技术测定纬度与航向。操作者使用一套由12块乌木制成的牵星板(最大边长24厘米,逐块递减2厘米)测量星辰(如北极星)高度角,结合算法即可精确计算船舶所处纬度及应循航向。

精准海图的测绘,是整个船队安全行驶的保证。在《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中,可以看到采用“对景图”技法,详尽描绘了从南京至非洲东岸的航路,并附有4幅珍贵的“过洋牵星图”,不仅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实用航海图集,更是明初航海科技巅峰的实证。

医士、舵手、工匠……

“西行者”的身影穿越时空走来

庞大的船队,漫长的航行,吃饭成为当时后勤保障的关键。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官兵水手们吃什么?生病了怎么办?从展览中,观众可以找到答案。

明代的外事后勤工作可分为外交贸易与后勤保障两大职能:外交贸易主司外交礼仪、联络翻译、朝贡管理等涉外事务;后勤保障涵盖财务管理、物资供应、文书处理、医疗支持等综合服务。

在船队中,有专门人员负责船队医疗救护,搜集海外药物资源,鉴定药材效用,治疗疾病以维持船员健康。

近年来发现的张寿观之孙张仕琦墓志铭,记载了张仕琦祖父张寿观曾跟随郑和下西洋,是南京发现的首位下西洋的医生。张寿观,出身医学世家,初任宁波府医学正科(从九品)。永乐年间,因医术精湛被征召入太医院,授医士衔。曾以“护市蕃使者”身份随郑和船队出使西洋,其职责可能包括:护送明朝贸易使团出访海外诸国;负责来华朝贡使臣的医疗保健及返程护送工作。作为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医疗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其事迹反映了当时官方医学人才的对外交往职能。

各职官分工明确,技术性与行政性相结合,形成跨部门协作网络,在郑和下西洋等重大外事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体现了明代外事管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

郑和的船队遇到海盗怎么办?600年前,大明船队给出的答案是——海盗得快跑!

在这支由200多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中,军事护航人员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他们由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等各级军事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航行或停泊中的外部安全,防御敌对武装和海盗的侵袭。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均是武官,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等为一般武职人员。郑和率领下西洋的官兵,多是由南北两京卫军中调用的精锐部队组成。

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于宏大的航海叙事,我们聚焦于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人物:决策指挥人员、外事后勤人员、航海技术人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普通的舵手、翻译官、医士、工匠……这些被正史忽略的姓名,用他们的技艺、胆识与坚守,将中华威仪与物产传播海外,通过图与文相结合展示,我们看到‘西行者’的身影正穿越时空,在惊涛骇浪中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海洋史诗。”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