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戏曲演出何以越来越火

2025-07-11 07:19:2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郑伟康

近日,江苏紫金大剧院公布秋日戏曲演出季戏码,6场京剧、5场昆曲、3场越剧拉满期待。在多个戏曲微信群中,网友们都在打听开票时间,发出“吃土”也要买票的表情包。与此同时,“网红”京剧女花脸任思媛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展开巡演,让更多线上粉丝转变为线下购票戏迷。这些现象昭示了一个事实:戏曲演出必须坚持市场探索,方能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近年来,江苏举办紫金文化艺术节、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系列巡演等活动,整合优质文化资源,通过精准供给、多元融合与动态创新,让戏曲艺术的璀璨星光,照亮更多老百姓的生活。

在这些活动中,“惠民”是戏曲演出的底色。但是,惠民演出不能沦为简单赠票与低质服务的代名词,也不能完全取代市场化演出的“生态位”。一方面,部分惠民演出因缺乏有效反馈机制,演出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如果长期依赖赠票,剧团与演员在艺术精进上动力不足,缺失直面观众、接受市场淬炼的成长环节。

戏曲艺术的本质是“角”的艺术。回望历史长河,从梅兰芳到程砚秋,从周信芳到常香玉,没有哪一位大师不是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千锤百炼而成。唯有在真金白银购票的观众挑剔的目光下,演员的技艺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剧目的创新才能贴合时代脉搏。正如京剧名家张克近日在南京演出结束后所说:“观众是花大价钱买票看我们演出的,我们没理由不铆上、不拼命!”

令人欣喜的是,年轻观众购票习惯正悄然重构。江苏紫金大剧院数据显示,日前举办的第五届紫金京昆艺术节开票3天,总订单数量5668张,其中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明星版)开票当天售罄。年轻人不迷信免费,却愿为优质体验付费——他们既追捧京剧《绿珠坠楼》中纵身一跃的真功夫,也热衷婺剧《三打白骨精》“动作大片”的视觉震撼。这种为“值得的艺术”买单的消费理念,恰是戏曲市场化的基础。

当下文旅融合的浪潮为戏曲市场化提供了广阔舞台。苏州昆剧院与网师园夜花园项目合作打造的沉浸式昆剧《游园惊梦》,使游客在园林实景中体验昆曲之美,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消费的显著增长。

倡导戏曲演出拥抱市场,并不意味着每一场演出都必须自负盈亏。戏曲演出的市场化道路仍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智慧支撑。一方面,合理定价策略至关重要——既要尊重艺术价值与运营成本,更要考虑大众消费能力。天津、武汉等地对部分重点戏曲演出实施“演出补贴+阶梯票价”模式,使戏曲艺术不会因价格壁垒而疏远观众。另一方面,降低剧场场租、提供专项文旅消费券补贴等政策,能有效减轻剧团运营压力,为市场探索创造空间。

戏曲演出要吸引观众购票,核心在于打造“不可替代性”——或是名角领衔的号召力,或是剧目本身的独特性与高品质。

紫金大剧院近年来的成功,离不开其专业团队对演出季主题的精心策划与整合营销。他们以“传统戏+名角”为卖点,深入挖掘全国各地的老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通过分层编排,打造“唯紫金可见”,吸引大量外地观众。同时团队通过短视频预热、主演见面会、签名会、戏迷社群运营等方式,精准触达观众,将演出信息转化为购票动力。“网红”女花脸任思媛团队更是将个人IP运营与演出推广巧妙结合,在抖音等平台持续输出内容,将“网红”流量高效转化为剧场票房。

降低演出成本、提升效率是市场化探索的务实路径。当下一些剧团外出巡演仍沿用“大兵团作战”模式——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团队异地驻扎,舞美道具运输耗费巨资。若能重拾“走马换将”这一戏曲传统智慧,由本地剧团提供“底包”(基础伴奏与配角阵容),特邀外地名角担纲主演,不仅能大幅压缩成本,更能促进艺术交流,带动当地演员水平提升,实现双赢。这种轻量化、灵活化的演出组织方式,尤其适合在二三线城市推广。

戏曲的市场化探索,绝非将艺术抛入商业洪流任其沉浮,而是让千年文化基因在现代消费生态中找到新的生存支点。这条路注定需要勇气与智慧并行——既要有政府“扶上马送一程”的制度保障,也需要院团从“等靠要”转向主动经营;既要保持传统精髓,又要拥抱现代审美。惟其如此,戏曲才能在市场洗礼中重获文化尊严与艺术自信。

戏曲的市场化探索不仅是激活一个古老行业的内在需求,更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必由之路。只有让戏曲在市场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在观众的掌声中汲取养分,这门古老艺术才能在文旅融合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新花。


作者:郑伟康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