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管道里爬出“机器人王国”

2025-07-09 07:21:2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管道里爬出“机器人王国”

——天创机器人创始人刘爽追求“安全感”的征途□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

核电循环水管道内,直径70厘米的狭窄空间温度超过40℃,年轻的刘爽戴着氧表,弓腰钻入,一寸一寸检查管壁的腐蚀状况。为防发生意外,管道两端还分别有人守着。

这段在核电系统苏州热工研究院的“管道岁月”,成了他日后创业最原始的“燃料”——让机器替代人,潜入人类无法抵达的危险之境。

天创机器人研发的特种机器人在工作中。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缪越 摄天创机器人研发的特种机器人在工作中。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缪越 摄

2017年,30岁的刘爽从核电系统辞职,拉着几位初高中发小创立了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创机器人”)。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成功交付各类特种机器人超万台,服务项目场景超千个,自2021年起始终占据该细分赛道全球出货量第一的位置,是行业内第二至第五名的总和。

管道里的“铁臂阿童木”,从“冷板凳”上硬核突围

创业不易,开头更难。在天创机器人创立之初,整个公司只有5个人,却要面对着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寻求融资等各方面事务,纷繁复杂。那段时间,刘爽天天睡在实验室里,简陋的测试场地旁边放张小床,连续长时间做测试。

“我觉得创业还是要有点天赋的,情绪稳定性、自我抗压能力都是创业者必备的要素。因为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走入阶段性下降的区间,很容易导致情绪崩溃。”刘爽说。

创业的“突破点”,直指刘爽最熟悉的痛点——核电管道检测。当时国内核级管道检测完全依赖人工,一条200多米的管道需10人连续工作4天。

刘爽团队接下了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项目,开启了一场“管道攻坚战”——实验室里堆满了采购来的各类管道,机器人要在涂层、变径、衬胶法兰的复杂环境中稳定爬行,吸附力与通过性成为致命难题。

“团队没日没夜反复测试了上百次,履带结构迭代数十版。”刘爽说。

当第一台核三级管道检测机器人诞生时,这个“铁臂阿童木”震惊业界——检测时间从4天压缩至1天,人员减少60%。这款“出道即巅峰”的产品横扫“江苏智造”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但刘爽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工业赛道没有奇迹,一个技术验证周期就是三五年,每一个场景切换几乎就是‘从0到1’研发的再历练。”

“哪有什么英雄主义,真正难的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坐冷板凳也能低调地把事情做下去。”刘爽总是这样对别人诠释自己对“创新创业”的看法。

天创机器人将目光锁定在发电行业。“我们紧紧把握住了发展趋势,率先在发电侧布局,包括在用户侧以及其他特种场景,并要求特种机器人中的巡检机器人符合‘4D’场景的特点,即Distant(偏远的)、Dangerous(危险的)、Dirty(脏的)、Duplicate(重复的)。”

自2021年开始,天创机器人迅速占领市场,并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一年有300个订单,去年合同金额达2.6亿元,今年将突破3亿元。”刘爽透露,目前公司“销售漏斗”(科学反映机会状态以及销售效率的一个重要销售管理模型)有十几亿元,每年转化率在15%—20%,并持续在韩国、泰国以及中东等海外市场加速布局。

建立数据“护城河”,给机器人装上“工业大脑”

当人形机器人在春晚上跳舞时,天创机器人研发的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一号”正披着厚重的防爆铠甲走进化工厂。

人形机器人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万亿赛道”,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下一辆“家用轿车”、下一个“家用电器”,未来这一领域将迎来高速增长期,也将形成千亿市值的企业。

在酷炫产品频频亮相的机器人行业,天创机器人选择了一条差异化道路。“会跳舞的机器人,有市场;能替代人工完成危险作业的设备,也是社会的需要。我们始终专注于解决工业现场的实际问题。”刘爽说。

这种务实精神体现在“天魁一号”的设计上。“它重达80公斤,无论从它的重载、防爆、升高,还有传感器、遥控操作等多维度的技术体系,都是为了直接就能到工业现场进行应用的。”刘爽指着公司展厅里魁梧的“天魁一号”说,它能在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环境中作业,负重能力达15公斤,可以完成开关阀门、设备检查等工作。

“它的每个零件都经过严格测试,防爆外壳能承受极端环境。”刘爽介绍。

目前,天创机器人正与国家电网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国家应急救援中心、南京特警队,以及多个石油石化企业都在积极对接交流,探讨“天魁一号”的落地应用。

对于日新月异的机器人技术,刘爽打了个比喻:“它们可以作为大脑、小脑、躯干、四肢和传感神经使用,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有的企业擅长“小脑和四肢”(运动控制),而天创机器人专注于“大脑与传感”(决策感知),在石油罐区、煤矿巷道等危险场景,机器人需识别阀门状态、诊断设备故障、预判气体泄漏,满足工业不同场景的“刚需”。

为打磨“工业大脑”,天创机器人建立起独特的数据“护城河”。“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应用在各场景的5000多台巡检机器人已管理超40万个设备点,每天形成几十个TB的数据资源,截至目前已累计达8000TB,这百万级工业现场数据成为训练AI的稀缺资源。”刘爽说。

这些数据有效支持天创机器人在产品品类上能够持续研发,加快迭代速度,特别是对具身智能需要的感知智能、运动控制智能算法的开发和应用,达到了同行业领先水平。

坚守初心“提高人类安全感”,加速竞逐“万亿赛道”

随着技术持续积累,天创机器人将业务逐步拓展到光伏清扫、民用设备管理等领域。在雨花客厅,一款名为“天机充”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沿着轨道滑行至新能源汽车前,自动伸出充电枪完成充电。

这款2024年推出的新产品,便藏着刘爽对民生需求的洞察。“传统充电桩占用车位,但商场、写字楼、园区等目的地充电才是未来。”他介绍,“天机充”通过共享模式将设备利用率提升5倍,用户扫码即充,解决新能源车充电难题。

目前,南京已有11个站点,楚翘城、山姆会员店都能见到“天机充”的身影。

更具温度的是天创机器人筹建的公益展厅。今年6月1日,这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开展”仪式,邀请众多孩子到场。“这里陈列着全球采购的科教机器人,孩子们可免费体验编程控制、人机对话,零距离感受机器人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刘爽坚持拒绝商业化合作,他希望让孩子们因热爱而探索,才是科技传承的真义。

“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自己。”刘爽说,目前行业渗透率仅5%,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也是众多机器人企业共同努力开拓的方向。

“守护安全、对抗焦虑、天创使命”,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位天创机器人员工的电脑桌面上都显示着这句话。

“我们始终是一家致力于提高人类安全感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这始终是我们未变的初心。”刘爽轻触“天魁一号”粗壮有力的机械臂解释说,所谓安全感就是让每个平凡人不必成为英雄,相信3—5年内,他们就可以推出以提高人类安全感为目标的真正具身智能的机器人产品。

在这个万亿级市场中,这位从管道里爬出来的创业者,正带领团队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扫一扫, 看视频扫一扫, 看视频
作者:徐宁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