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云志 程雅莉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破题之举,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群干群关系日益紧密,擦亮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金色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新征程上,必须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精准施策,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钉钉子,首先要确定钉子应该钉在哪里,目标要明确,方向要清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必须强化问题导向,精准识别病灶,实施靶向治疗。要聚焦“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四风”问题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靶心和主战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聚焦突出问题、紧盯关键节点,下大气力解决‘四风’问题,不能虎头蛇尾,不能搞成‘半拉子工程’,更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当前,一些不正之风表面上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顽固反复,顶风违纪、隐形变异问题时有发生。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利用电子红包、快递物流隔空送礼,通过精致走账、虚拟场所违规吃喝,以培训考察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以及“四风”中的新表现、新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作风建设的成效好不好,关键看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最高标准,“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行为零容忍,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到群众心坎上,实实在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关键少数”“关键领域”“关键节点”。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言行对全党全社会具有示范效应。抓作风,必须紧盯领导干部不放,对他们的监督更严、要求更高、问责更硬。“关键领域”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行业和环节,是作风问题的“重灾区”。聚焦关键领域,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深挖细查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和整治措施。要紧盯传统节假日、婚丧喜庆事宜、干部提拔调整、重大活动期间等“关键节点”,做到节前教育提醒、节中明察暗访、节后通报曝光,打好“预防针”,早打招呼、早提醒、早警示。
常抓不懈,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钉钉子,强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浅尝辄止不行,松劲懈怠更不行。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产生“疲劳综合征”。群众最担心的是“雨过地皮湿”,最盼望的是常抓不懈、保持长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克服半山腰“歇歇脚、松口气”的错误想法,一体推进“学查改”,贯穿始终、融入日常。
学习教育常态化。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是先导。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通过原原本本研读文件、逐字逐句领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细学、深学,常学、常悟,做到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剖析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用好“活教材”,开展“情景式”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查摆问题常态化。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查”是关键。查摆问题,不是一阵风,更不是一团雾,要把查摆问题当作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进行深刻分析检视。坚持日常监督“全面查”,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开展常态化“体检”,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推进专项整治“重点查”,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建专业专班,制定专项方案,开展靶向攻坚。深化群众参与“开门查”,要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监督平台,广泛邀请群众参与监督。通过真查问题、查真问题,以查促改、以查促建,切实提升监督质效。
整改落实常态化。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是目的。对通过监督检查、巡视巡察、信访举报等渠道发现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坚决防止整改“走过场”、落实“打折扣”。健全整改“回头看”机制,对整改落实情况持续跟踪问效,确保问题真改实改、彻底整改。通过持续不断的整改落实,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作风建设步步深入。
夯基固本,构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长效机制
钉钉子,最终要钉实钉牢,经得起风雨考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能满足于“钉下去”,更要追求“钉得牢”。必须出实招、硬招、新招,在监管体系、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上见真章、求实效。
健全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标本兼治,就是要既治标又治本,既要解决表面问题,又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治病强身相结合。要推动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形式贯通协调,健全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要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八小时之外,从细微之处入手,不放过公务接待的“一餐一饭”、文件印发的“一字一句”、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
健全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四梁八柱”。要紧密跟踪作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评估现有制度规定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狠抓执行,防止“破窗效应”;对不适应要求的规定,要及时修订、补充、细化;对制度空白和模糊地带,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确保制度管用、好用、够用,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对制度执行后的效果,要及时跟进,探索建立制度执行后评估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查漏补缺、提质增效文章,推动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彼此支撑、系统集成。
健全主体明确的责任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须扛牢扛实主体责任,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抓不放,保持“抓作风建设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清醒。党组织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到实处。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职,切实抓好分管领域作风建设。纪检监察机关要履行好协助和监督责任,敢于动真碰硬。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四风”问题突出的地方和单位,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做到失职必究、问责必严,以责任落实倒逼工作落实。
钉钉子精神,是方法论,更是意志力。新征程上,作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永远在路上”的恒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筑牢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更加磅礴的清风正气和强大动能。
[作者阮云志为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程雅莉为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为陕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网络宣传教育路径研究”(2024HZ1257)、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原创性贡献”(SCJJ24ZD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