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实习生 赵梓君
近日,有网友@南京日报“听语+”平台,推荐记者去听听95后小伙李飞凡“双城卖菜”的故事。
李飞凡的“菜摊”在雨花台区七彩星城小区。他在马鞍山种菜,每周日带着当日采摘的新鲜蔬果来南京摆摊。并把这些全部拍成视频,在抖音平台受到了都市人的点赞和追捧,“给我一些黄瓜和茄子”“我要一袋菱角菜”……抖音留言热闹非凡,充满了城市烟火气。
95后小伙子在闲暇之余热衷于种菜,还不辞辛苦把自己种的菜与网友们分享。这位95后小伙为啥有如此爱好?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听语+”记者走近了这位“双城卖菜”的年轻小伙。
卖菜现场:
粉丝从各方赶来赴“新鲜之约”
“你也是买菜的啊,稍等一下子,摊主去到车里拿菜了。”7月6日下午3时,雨花台区七彩星城小区地下通道被暑气笼罩,却挡不住顾客们的热情。摊位前,几位市民正踮脚张望——摊主李飞凡脖子上挂着白毛巾,从车里拖来了新鲜蔬菜,紫得发亮的茄子、带着黄花的黄瓜在塑料布上堆成小山。
“我从秦淮区开车过来的!”王女士熟练地往塑料袋里装菱角菜,“看他抖音里捞菱角的视频,想着这菜从池塘到餐桌不超过6小时,必须来尝尝。”王女士一次性买了70多元的蔬菜,“他的抖音记录着种菜摘菜卖菜的过程,觉得他的菜特别新鲜,跟朋友说好了,我们两家分分,应该两天能吃完。”
记者在现场发现,李飞凡的菜很受欢迎,很多是他的粉丝,从南京各地“飞奔而来”,为的就是那一口“新鲜”,有人还带着孩子来当面瞅瞅种菜博主。当然,还有一些附近居民,经常从他这买菜,俨然成了老朋友。
每次都卖什么菜?李飞凡告诉记者,每周卖的菜不一样,主要是“有啥卖啥,早晨摘下午卖”。有时候也会跟家人去下河摸鱼摸虾,然后就带着一起来卖。
不同于线下农民进城卖菜,李飞凡特别喜欢和粉丝线上线下的互动。这个95后摊主的摊位没有吆喝声,却靠“晨摘午卖”的新鲜度圈粉:早晨在马鞍山菜园采摘,中午装车赶路,下午准时出摊。“刚开始一天只卖二十多块。”李飞凡擦着汗笑言,“现在靠抖音10万粉丝撑场,每次能卖好几百元。”更暖的是陌生人的善意:卖菜奶奶教他定价,烧烤摊老板用肉串换走滞销小龙虾,一位大姐“包圆”半车菜时还笑称要给他介绍对象。
爱的理由:
种菜很治愈,身体更健康
清晨6时,半亩菜园已被蒸出朦胧水汽。李飞凡已经起床,弯着腰在红砖墙围成的菜畦间穿梭,脚边的小狗欢快地转着圈。土豆裹着泥衣,苋菜染着紫晕,青椒像绿色的小灯笼,番茄还带着晨露……这片由他亲手规划的菜畦,此刻正泛着翡翠般的光泽。抖音视频里,李飞凡一脸幸福,非常享受这一过程。
“我是有工作的,是闲暇之余来种菜。”李飞凡告诉记者,自己的外公在马鞍山的农村有半亩菜地,去年冬天,和外公一起偶尔种菜的经历让他发现,种菜很有意思。撒下的种子,没几天,就会发芽,再长出叶子……“我觉得种菜很治愈,看到了生命的神奇和力量,一扫披星戴月的疲惫,比睡懒觉、刷视频更让人欣喜。”李飞凡告诉记者,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摄影师,会剪辑视频,做一些自媒体,所以,在种菜的时候也记录着自己的田园生活:蹲在菜丛里,精心挑选最漂亮的蔬菜,“咔嚓”“咔嚓”,剪刀剪下最鲜嫩的部分,菜篮里渐渐堆起一座小山。从去年冬天开始,他每个周末都会来到外公的菜园。“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举,让那么多网友喜欢和点赞。”李飞凡说。
自己种的菜,会有人喜欢吗?受到网友们的鼓励,李飞凡想做更多的体验和尝试。平日里,他在南京上班,周末回老家,回去就忙着种菜。“可不可以周日下午带一些菜到南京来卖?”这样的想法在今年的5月份实施。
“没想到,都市人很喜欢新鲜蔬菜,收到正向反馈后,我还学会了创新。比如夏天最受欢迎的单品——菱角菜”。他告诉记者,他会和舅舅扛着一个大木盆,在乡村各个池塘之间辗转。他们戴着斗笠,划着木盆在池塘中央熟练地捞起一把把菱角藤,不一会儿,木盆中就已满是胜利的果实——这些菱角菜还带着池水的清凉,是夏天最清爽的味道。
种菜很治愈,卖菜很辛苦,但是觉得很充实,现在的身材也变得更好,虽然黑黝黝但非常健康。
李飞凡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个,还收获了各种温暖。有一次,一位大哥特意驾车来找他买菜,但不巧的是,菜刚刚卖完,李飞凡过意不去,就将剩下的黄瓜送给了大哥,结果一转头,大哥给他拿来了一盒榴莲。“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大哥下次来我一定要送你一些菜!”他在镜头前笑着向大哥喊话,两颗黄澄澄的榴莲,代表的是真心换真心的香甜。
未来计划:
就业不受限,想做“农场主”
“你会一直这样种菜、卖菜?”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李飞凡摩挲着菜篮边缘,眼里闪着比七月阳光更亮的光:“想把菜园改造成一个小农场,让粉丝朋友们都来体验种植和采摘的快乐。”
这个95后青年的规划里,没有网红打卡点的喧嚣,只有竹篱笆围出的体验区——访客可以在红砖墙边择菜,去池塘边收虾笼,临走时带走最鲜嫩的菜。
“每一种生活我都想体验一下,每一种设想都想去尝试一下。”李飞凡认为,现在还年轻,自己学的是摄影,2020年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公司上班,在这期间,自己也尝试着做一些自媒体。他点开抖音账号,粉丝也有10多万,视频热度从最初的三五百已攀升至近20万。无数网友在评论区和他共享这段田园时光。有人用自己的摆摊经验给他支招,有人分享自己的种植心得,还有人交流这些菜的烹饪方法。“等我回老家,我也去帮妈妈卖菜。”有网友感慨道。
从摄影师到“菜摊主”,李飞凡的双城生活像一株植物:扎根乡土,却向着都市的光生长。李飞凡说,他未来的小农场里,既有生长着的蔬菜,也有滋养着他和朋友们的故事。“回头,等我的小农场开了,我依旧会记录每一天的美好。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感受田园的魅力。”李飞凡说。
记者手记
跨界的人生 敢闯的青春
初见李飞凡,他正铺着塑料布摆菜,紫茄子与带花黄瓜,像刚摘下的星子。这个95后小伙,用一摊带着晨露的新鲜,赴一场都市人对“真实”的渴求之约。
刷到他捞菱角的视频,很难不被“6小时从池塘到餐桌”打动。有顾客驱车来见面,说看他的视频像拆盲盒。种菜于他是“治愈”,但这何尝不是一场双向奔赴?都市人在视频里窥见种子发芽的奇迹,逃离外卖“新鲜”的模糊标签;他则用沾满泥土的镜头,记录比棚拍更生动的生命现场。烧烤摊老板用肉串换虾,大姐“包圆”菜还笑谈介绍对象,这些藏在菜叶间的温暖,比任何营销都暖心。
他想把菜园改成农场,不是追逐网红流量,而是想让更多人触摸到这份烟火气。李飞凡的“双城卖菜记”给年轻人启示——只要敢于打破边界、勇敢追梦,就能书写出独一无二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