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2025-07-09 07:17:1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吴友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伟大淬炼。中华儿女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用生命和热血熔铸了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物质力量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增强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最深厚的情感基础。这句源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震撼力与凝聚力。亿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凝聚成一股扭转乾坤的磅礴爱国力量,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伟大的民族救亡运动中。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畔的枪声,唤起了一个民族的彻底觉醒,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下,各种政治力量迅速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各阶层实现了空前团结。面对日寇的野蛮侵略,全民觉醒、共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无数中华儿女响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召唤,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奋起保家卫国。由每一名中华儿女共同熔铸的爱国伟力,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伟大胜利的灵魂所在。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弘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坚定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意志豪情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的不屈脊梁。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幻影,而是在血火熔炉中凝成的赤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涌现出无数英雄先烈和英雄群体。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联战士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日寇周旋,最终壮烈牺牲;赵一曼烈士遭受日寇灭绝人性的残酷折磨,于牺牲前留书幼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狼牙山五壮士”宁跳悬崖也决不屈服,让莽莽青山成为不屈灵魂的永恒丰碑;东北抗联八名女战士在弹尽之际,手挽手踏入滔滔江水,唱响天地浩歌;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勇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无数英雄面对牺牲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这种民族气节,源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志向在民族危亡之时的集体展现,是民族精神在至暗时刻迸发的璀璨星光。如今,它化作了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永恒灯塔。今天,我们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面对国际竞争中的各种挑战,更要发扬先辈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将其转化为凌厉无前的意志豪情,奋楫笃行,勇往直前。

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凝聚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力量

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展现出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最震撼人心的精神丰碑。这种气概超越了武器与实力的差距,凝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民族意志,支撑着中国人民在绝境中奋起,最终赢得伟大胜利。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日军精锐部队拼死血战,取得重大战果……中国军民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勇斗争,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这种气概不仅是我们赢得抗战胜利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在民族复兴路上,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我们必须发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越是艰险越向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勇气和壮志,奋发图强,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拼搏不息。

弘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定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信念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支撑中华民族坚持抗战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毛泽东同志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只要人民组织起来,只要有一支人民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在中华民族陷入危急关头,这样的必胜信念是照亮漫漫长夜的不灭火炬。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经过一次次生死较量、艰苦卓绝的抗争,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烽烟散尽,山河重光。以血肉熔铸而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基因中不灭的火焰,燃烧在和平岁月的奋斗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途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被任何风险挑战所阻挡,不被任何威胁所吓倒,不被任何干扰所迷惑,坚定信心、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埋头苦干、奋勇前行,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作者为安徽省宣城军分区原政治委员,南京市鼓楼区第七干休所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