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区“双结对、双促进”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资源下沉“接地气” 民生幸福“有底气”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通讯员 刘晓晨
栖霞区民政局与仙龙湾社区引入专业志愿力量,摸排帮扶困难老人;区商务局联动仙林新村等社区,实施“重点人群关心关爱行动”;区政府办助力咏梅社区推进“仙鹤山庄天然气置换”……这些发生在仙林街道的“微实事”,正汇聚成服务民生的“大温暖”。6月27日,栖霞区“双结对、双促进”暨“同城共筑”下沉社区访谈服务日走进仙林街道,多部门与街道社区负责人现场对接,共同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汇聚。
“双结对”的生命力,在于将专业力量精准输送至治理一线。为此,仙林街道构建了紧密高效的多级联动体系。横向结成“三角联盟”:街道层面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建立周联系、月例会机制,今年初共同锚定“高校‘无废实验室’深化”“餐饮油烟整治”“社区消防隐患整改”三大攻坚项目。纵向织密“微单元网络”:街道12个社区党组织分别与市生态环境局12个机关支部、仙林大学城管委会5个机关支部及栖霞区政府办、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民政局、区商务局等区级部门精准挂钩。“每个社区至少议定一个共建项目,将资源精准导入安全生产、为老服务、环境保护等治理痛点。”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欧立祥介绍。
针对辖区内近千家餐饮企业的油烟顽疾,街道与市生态环境局组建专项工作组,依托智慧平台实施在线监控,指导商户规范使用净化设备,让扰民油烟无处遁形。资源整合的触角也在延伸:省环境集团技术力量深入高校,市路灯管理处协同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大学城财资处协调破解垃圾分类点选址难题,利用工地废旧围挡建设垃圾亭房。“通过下沉一线,部门的专业难题在基层找到了解决方案。”栖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兴兵深有感触。
此外,仙林街道还创新推出与高校“1141”共建模式,即1个居民小区结对1个高校志愿服务社团,明确网格员、物业经理、“万家欢”队长及社团负责人四方共担1个项目。目前,12个社区及大成名店街区已与11所大学、18个院系在“一老一小”、非遗传承、食品安全等领域形成多个共建项目。“下一步,街道将在深化机制、拓展内涵、打造品牌上再下功夫,真正把共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欧立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