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清晨的金坛儒林镇五叶村,微风拂过波光粼粼的蟹塘,90后新农人王俐正麻利地收笼、分拣青虾,这些鲜活的青虾将通过电商渠道发往全国多地。“秋卖螃蟹夏卖虾”,这是她扎根农业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这位“螃蟹妹妹”用科技重塑传统养殖,以创新开拓市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
放弃出国,投身农业初心不改
2015年,刚大学毕业的王俐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是出国留学深造,还是回到家乡跟着父母学习养殖大闸蟹?“父母养了二三十年螃蟹,刮风下雨都要去喂食,太辛苦了。”王俐回忆道。看着父母在蟹塘里辛勤劳作一辈子,却因传统销售渠道局限,辛劳与回报不成正比,她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一头扎进了蟹塘。
“一开始我坚决反对,干农业太苦了。”王俐的母亲李云娟坦言。但王俐的坚持最终打动了家人。她坚信,新时代的农业需要年轻血液,“不能简单重复父辈的路,要用新思维让土地长出智慧。”
毕业后的前两年,王俐一头扎进电商队伍,自己在镇上租了办公室、雇了员工,开始在网络上卖起大闸蟹。“直播养蟹工作,镜头瞄准蟹塘,第一年就帮父亲卖了28万元的螃蟹,第二年直接干了200万元销售额。”王俐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可行性,改变了父辈原有的批发渠道,不仅提升了螃蟹的售价,还扩大了销售。
科技赋能,传统养殖焕发新生
要卖好螃蟹,首先要养出高品质的蟹。2017年,王俐与丈夫租下63亩的塘口,开始了螃蟹养殖。她瞄准了传统养殖效率低、风险高、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痛点,秉持“用科技重塑传统”的信念,开启了一场养殖“革命”。
别人的20亩塘口只放1台增氧泵,她直接放了2台;别人一亩投放1600只蟹苗,她只投800—1000只……在王俐的蟹塘里,管道、增氧设备、水质检测仪器遍布,实时监控系统让水质、溶氧量、养殖密度等数据一目了然。“严格把控每一个生长条件,才能养出高品质的螃蟹。”王俐介绍,她还在水里投放螺蛳、青虾,栽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单亩养殖成本增加1500多元,却换来了水质的显著改善。
创业初期,一次凌晨的“缺氧危机”让她更加坚定了科技养殖的决心。“本来夜里11点要去开增氧泵的,睡过头,凌晨1点发现螃蟹爬上岸不动了,父母说是微缺氧。”这次教训后,她建立了更严密的智能化管理体系,螃蟹的品质和产量稳步提升。虽然100公斤的亩产量,远远低于传统养殖150公斤亩产量,但因品质出众,价格翻了一番。
品牌开路,养得好也要卖得好
“养得好,更要卖得好。”王俐深知市场的重要性。她为自家螃蟹注册“卜鲜季”品牌,以“精选每一只蟹”为原则,承诺“不发缺脚蟹、空蟹、残蟹”,赢得了市场口碑。
同时,她还玩转“互联网+农业”,直播带货展现养殖全过程,通过电商平台将螃蟹发往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最快当天就能让食客尝鲜。同时还开发虾仁、醉蟹等深加工产品,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
闲不下来的她,还将目光投向长荡湖的其他特产,“非遗美食”儒林羊糕、“国宴菜肴”溧阳白芹、“诸米之首”指前标米……这些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产品,正通过她的电商渠道走向全国。
作为家中独女,王俐最初的心愿是让父母的辛劳获得更高回报。如今,她的梦想早已延伸,她想联合更多本土蟹农,一起把品牌做起来。
每到蟹肥菊黄时,王俐的蟹塘前总是人来人往。这位“螃蟹妹妹”用十年坚守证明扎根乡土,同样能书写精彩人生。正如她所说:“不管明天怎样,今天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她的“蟹”逅人生,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