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京都市圈织密知识产权“防护网”

2025-07-03 07:13:0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新能源储能企业跨区“充电”护创新

南京都市圈织密知识产权“防护网”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通讯员 尹婕 孙勇

近日,南京都市圈新能源储能产业链40余家企业代表带着技术痛点齐聚南京,在一场 “知识产权保护实务培训”中开启跨区域“充电”模式。当国网电力专家剖析行业专利壁垒,当南自电网展示300件专利年申请量的布局策略,这场“抱团取暖”的背后,是南京都市圈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的创新协同防护网。

储能企业“圈”内集体充电

储能技术每迭代一次,专利地图就得重画一次。6月24日,在南京都市圈新能源储能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实务培训现场,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法律人士等就新能源储能行业发展、储能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等进行了分享,揭示行业痛点。在南自电网智能制造平台观摩时,与会人员感受了行业标杆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坚、专利布局保护及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

“储能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侵权风险高,而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市场秩序。”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朱莎表示。

这场被企业称为“及时雨”的活动,暗藏着深层考量:当新能源储能企业在“双碳”赛道加速奔跑,碎片化专利布局、技术转化低效等问题如同“电量不足”警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徐勐点明关键:“知识产权保护已从单一技术争夺演变为生态体系博弈,企业需提升全链条管理能力,以应对全球化竞争中的合规风险。”于是便有了这场跨区域“电量补给”,让新能源储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在“沉浸式充电”中完成一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系统升级”。

石臼湖上架起“无形防护网”

随着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上出现“仿冒”“山寨”风险也相应增加,各地地理标志产品被侵权的案件时有发生。

如今,“石臼湖”地理标志的产品不再怕“李鬼”。石臼湖湿地位于长江下游苏皖交界处,跨南京溧水、高淳与马鞍山当涂、博望,湖中资源丰富,盛产螃蟹、鱼虾、菱藕等水产。今年5月,在马鞍山召开的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联盟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签署的《环石臼湖知识产权领域跨区域合作协议》聚焦了地理标志及品牌的保护和运用,推动建立跨区域联动合作机制,通过线索通报、证据互认、信息共享等,提升跨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

而同期签署的《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警务合作协议》更像给“保护网”通上了“高压电”。南京都市圈“8+2”成员单位的公安机关将聚焦跨区域、链条式、产业化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建立“线索共研、案件共商、行刑共治”的公安协作机制,实现案件线索移送、协同办案、信息资源共享等全链条联动,提升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效能。

典型案例引路,保护名录护权

今年4月中旬,南京马伍旺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反映其注册商标在滁州明光遭侵权,南京市市场监管局迅速启动知识产权保护快速响应机制,相关执法人员在摸清情况后,指导企业通过实地调查、线上取证等多种方式,锁定了侵权证据。同时,依托南京都市圈市场监管执法协作机制,南京市市场监管局与滁州市市场监管局展开紧密对接,移交涉案线索,当地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迅速开展核查,责令涉事企业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在一周以内就下架侵权商品、拆除仿冒标识。

在刚刚发布的第三期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中,还有多起涵盖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的跨区域案件,为都市圈成员单位提供了执法参照。通过每年都市圈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分享,探讨不同地区之间对知识产权争议点的共识,为都市圈城市企业的跨区域维权争取更便捷、更公正、更广泛的成效。

据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对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重点产品保护名录发布了首批99个重点产品,包括“雨花茶”“盐水鸭”“丹阳眼镜”“宣酒”等知名商品和服务,涵盖日用品、工业产品、地理标志等领域,为南京都市圈城市开展异地品牌监测、重复侵权打击提供了“靶向清单”。

按照“十五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充电网络”还将继续扩容,知识产权数据中心如同“总充电桩”,专家人才库变身“移动充电宝”,而行政调解与司法确认的标准化衔接,则像是给保护网装上了“智能电表”。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