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例行走访为利德东方破解产能困局打开思路
一口气落地新项目 一道门连通双厂区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最近,在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德东方”)的东北角,一道数米长的黑灰色钢结构大门悄然落成。
门内,利德东方扎根六合区8年的一期生产基地143亩热土上,6个现代化生产车间依次排列,30条智能化生产线昼夜不息;门外,仅一路之隔的67亩二期建设用地静待开发,规划图纸上的线条正勾勒出宏伟的发展图景。
这道看似寻常的厂区大门,不仅成为一、二期厂区人流、物流的连接通道,更将开启公司跨越式发展新征程。
踏入利德东方一期厂区,令人振奋的繁忙景象扑面而来:生产车间内,工业机器人挥舞机械臂,与操作工人协同完成产品包装工序;物流通道上,多辆叉车将成品货箱源源不断地运往仓储区;厂前广场上,接驳大巴频繁进出,一批批新入职员工正在办理报到手续……
“现在路上跑的10辆汽车中,有5辆使用我们的制动软管;10列高铁列车中,有7列配备我们的橡胶软管。”利德东方规划总监朱永亮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制动软管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高铁橡胶软管唯一自主化生产企业,利德东方已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并被授予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作为核心供应商的利德东方订单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是2023年下半年,来自新能源车企的订单呈现“井喷”态势,让企业的供应链保障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供货机制比较严格,因供货延迟导致生产线停线1分钟,供应商将面临1万元的罚款,单日延误可能造成企业上千万元的损失。”朱永亮透露。
在2023年的生产旺季,利德东方采取“全员保供”策略:管理层悉数支援生产一线,同时加速“招兵买马”,短短数月内,员工总数从600余人扩充至900人规模。
然而,即便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仍然“吃不下”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
2024年2月29日,六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六合经开区”)的一次例行走访,让利德东方的产能困局出现转机。得知公司现有产线已无扩产空间,六合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当即表示:“企业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全力做好要素保障。”
随后,六合经开区各项服务紧锣密鼓地展开:招商部负责落实企业二期项目发展用地,规划部、建设管理部等部门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改建、扩建项目的相关手续,经济发展部协调解决职工临时宿舍的问题……
“从土地协调到手续审批,六合经开区跑出了‘加速度’。”朱永亮回忆。当年9月,利德东方车用空气弹簧及高铁轴承、特种胶管密封件研发生产项目顺利签约,二期建设用地与现有厂区“隔路相望”。如今,新落成的厂区大门将一、二期紧密相连,停车位扩建、临时宿舍配置等配套措施同步落地。
在政企协同的强力推动下,利德东方发展“引擎”全速运转: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同时,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并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进入2025年,利德东方发展势头更强劲,仅一季度就斩获4亿元销售收入,全年有望冲刺15亿元的业绩新纪录。
按照规划,二期项目预计2027年一季度正式投产,届时产能将实现50%以上的上扬,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0亿元。
暮色渐浓,利德东方新大门上的企业标识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这道连接当下与未来的大门,正见证着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跃升之路。
记者手记
以前是“你我”,如今是“我们”
采访中,记者对六合经开区服务专员印象深刻:从企业经营数据到产线运行细节,她对利德东方的各项情况信手拈来。这位服务专员还添加了利德东方几十位负责人的微信,随时保持沟通顺畅,及时反馈企业所需。
2024年是利德东方全力突破产能瓶颈的攻坚之年,也是六合经开区“三十而立”再出发的开局之年。截至去年底,六合经开区集聚规上企业159家,2023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7家,突破百亿元产值企业1家。
面对“群山无峰”的产业链现状,六合经开区正以“二次创业”重塑增长逻辑: 通过产业升级、功能完善、服务迭代等,打造要素充分涌流、活力持续迸发的创新之地。
在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上,六合经开区提出,服务企业不仅要“快速响应”,更要“主动出击”——产业前景要超前预判,要素配置要精准到位,难题破解要系统施策。
利德东方的跨越式发展生动诠释了这一服务成效。3年间,企业销售收入实现8亿元、10亿元、15亿元连续跳跃,同时带动上游核心供应商入驻当地,形成“发展一个、激活一片”的龙头效应。
政企关系从“我服务你”的单向供给,升级为“战略合伙人”的深度协同,让“你我”变成“我们”。这种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新型伙伴关系,正为园企“二次创业”开辟新路,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