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熄灯仪式举行
那道疤留在头上,也永远刻进了心里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7月2日上午8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实展厅内,气氛凝重而哀伤。幸存者照片墙前,一场特殊的熄灯仪式正在举行,众人手持洁白菊花,面容悲戚,静静伫立,沉痛悼念最近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贵祥与谢桂英。
照片墙上,刘贵祥老人的灯箱缓缓熄灭,他的肖像随之隐入黯淡——这位历经沧桑的95岁老人,于今年5月2日永远闭上了眼睛。刘贵祥的外孙女胡静雅一身黑衣,凝视着老人的照片,泪水无声滑落。她说,自己总是会想起外公后脑勺上那块凸起的疤痕——幼年时她多次好奇地抚摸这处疤痕,后来为外公理发,剃刀推过白发,疤痕在发茬间若隐若现。
“这是日本兵用木棍砸出来的,是外公童年苦难的永恒印记。”胡静雅哽咽道,“1937年,日军攻入南京,年仅7岁的外公遭遇了人间炼狱。他亲眼看见父亲也就是我的太姥爷被日军残忍枪杀。太姥爷是个习武之人,为了保护家人,手持祖传鸳鸯宝剑奋起反抗,可在日军的枪炮面前,冷兵器毫无招架之力,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
刘贵祥的小弟弟当时还在襁褓中,被大火烧伤。十几个日本兵端着枪把老百姓往村里的水塘赶,被烧伤的小弟弟遇水后生命瞬间消逝。“外公还提起过,他的母亲带着他去尸堆里寻找父亲刘鸿宾的遗体。那时候尸体几乎都腐烂了,无法辨认,他们只能挨个扒开嘴巴看,最后凭借一口整齐的小米牙这一特征才找到,在附近将其草草掩埋。”胡静雅说,“之后,外公被抓去大校场做苦工,在那里,一个日本兵挥舞木棍,狠狠砸向他的后脑勺,留下了这块伴随他一生的疤痕。”
那些血腥恐怖的记忆,深深烙印在刘贵祥心中,给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心理创伤。晚年的刘贵祥,只要一回忆起那段往事,情绪便会失控,身体也跟着颤抖。
“那道疤留在外公头上,更永远刻在了他的心里。”胡静雅还记得有一次带外公去看电影《南京!南京!》,刘贵祥泪流满面,喃喃说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惨烈残酷,他永远无法忘记武定门的尸臭味儿,那时他距离那些层层叠叠的尸体不过百米远。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永远保持清醒警惕,从灾难和耻辱中吸取教训。”胡静雅说,作为幸存者后代,她肩负着将这段历史记忆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使命。
照片墙前,大家依次上前,献上代表哀思的菊花。菊花层层叠叠,宛如一片白色花海。胡静雅朝着外公的照片三鞠躬,她身后的灯光墙上,仅余26盏灯还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