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日语笔译专业与投资发展岗位看似不相关,但我想借这个机会跳出专业舒适圈。”南京农业大学日语笔译专业研二学生王洪伟坦言,今年5月以产业链党建“青柠助理”身份加入南京东南公寓管理有限公司时,完全没想到会在投资发展部开启一段跨领域实践。尽管专业背景与日常工作并无直接关联,但近两个月的实习经历,却让他在文件编辑、流程对接等实操中获得了全新的职业认知。
作为明年即将毕业的“职场新人”,王洪伟的日常工作是协助部长处理投资发展相关文件:从整理项目可行性报告到更新企业投标清单,从校对政策解读材料到协调部门间文件流转。“最初连各类公文格式都不熟悉,光是学会用Excel制作动态数据表格就花了一周时间。”他指着电脑里一份标红修改的招商方案说:“非专业对口的岗位反而倒逼我快速掌握办公软件技巧和行业基础术语,现在能熟练使用协同办公系统,还学会了用图表分析投资数据,这些通用技能对未来求职很有帮助。”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经历,王洪伟笑着回忆起多次携带文件请领导签字的场景:“原本担心专业不对口会被质疑,没想到领导们不仅耐心指导文件要点,还结合产业案例讲解投资逻辑。”这种开放的工作氛围让他逐渐放下专业隔阂,甚至在更新投标清单时,从第三方视角提出了优化文件分类的建议,“虽然没用到日语专业知识,但跨领域实践让我学会用不同思维方式分析问题。”
如今实习结束,王洪伟已将这段实习经历转化为新的行动规划:“接下来会休整一段时间,然后专注于毕业论文,同时寻找下学期的实习机会。”他说,这次与专业“错位”的实践让他意识到,青年成长需要突破专业边界,“实习不是专业的延伸,而是认识社会的窗口,现在更清楚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节奏和发展方向。”
在南京,像王洪伟这样在非专业对口岗位收获成长的青年并非个例。
“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我们投身到基层中,那么基层是什么?基层工作是跟着农机年检队伍走进田埂地头,是帮农户算清秸秆还田补贴的每一笔账。”曾参与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的南京财经大学学生鲁祥龙,用自己的感悟道出了无数实践青年的共同体会。在栖霞区农业农村局服务期间,这名经济学背景的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农业政策,最终成长为能独立组织技能培训的骨干。
这段经历不仅让鲁祥龙坚定了考研深造反哺乡村的决心,更成为南京青年用脚步丈量基层的生动注脚。2025年,南京在乡村振兴计划中设置367个基层服务岗位,实现对六合、溧水、高淳等7个涉农区的全覆盖,岗位向乡镇(街道)一线倾斜,涵盖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文旅融合等新兴领域。
“我们鼓励青年跳出专业限制,在新兴产业场景中培养复合能力。”南京团市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种“专业错位”的实践设计,正是为了让青年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发现自身潜力。
今年5月,南京发布“青柠实践”城市实习生计划,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大学生(含研究生),通过实施大学生“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实习见习项目、开展“青柠实践实境课堂”大学生就业实践活动、创新实施校地融合“双百共建”工程3个项目,全年提供不少于3万个城市实习实践机会。其中,南京团市委、市人社局精心打造“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实习见习项目,向在校生及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大学生敞开大门,全年预计吸引不少于1万名大学生参与。
据悉,参与南京市级机关实习“启航计划”的300余名大学生,将于7月7日正式上岗。数据显示,青年就业见习项目、产业链党建“青柠助理”、乡村振兴计划青年志愿者等特色项目全面铺开后,已吸引数千名大学生奔赴机关、企业、乡村一线,在智慧农业、产业链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开启沉浸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