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一场都市与夜归人的温暖“双向奔赴”

2025-07-02 09:42:0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吴春霞

23时,南京城褪去了白天的喧嚣。地铁S8号线泰冯路站8号口外,一辆公交车静静停靠在站台前。这趟每天最晚一班(23时10分)从泰冯路地铁口发出的接驳公交,是地铁收班后连接市区与六合方向的“末班生命线”,自6月18日上线以来,日均客流三十四人次。

夜色下,这些身影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带着好奇,记者踏进车厢。

倪海燕:1.5小时归途,只为那盏等待的灯

22时48分,接驳公交抵达站台。在地铁站出口,记者遇到了第一位乘客倪海燕,她身着粉色职业套装,眉眼间透着一丝疲惫。

上车后,记者坐在倪海燕身旁与她攀谈起来。倪海燕告诉记者,她在新世纪广场从事美容培训工作,老家在六合。“今天是第一次这么晚下班,没想到地铁都停运了。”倪海燕说,“当时正发愁呢,地铁站的工作人员特别提醒我们,说上面还有一班接驳公交去六合。”

其实之前为了陪孩子读高中,倪海燕都住在市区,如今孩子高考结束,她的生活重心又转回了位于六合的家。“现在家里就我和婆婆两个人了。”她顿了顿,语气温柔却坚定地表示,老人年纪大了,晚上要是不回去,她心里就不踏实。

这份牵挂,也成了倪海燕每日奔波的动力。从位于主城的繁华商圈到六合的家,单程就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这意味着她每天花在通勤路上的时间差不多要3个小时。

“累吗?”记者忍不住问。倪海燕笑了,笑容里有种明亮的笃定,“辛苦是肯定的,但我特别喜欢这份工作,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事情,就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更深沉的力量,则来自家的那一端。“晚上我要是回去晚了,家里那盏灯,一定是为我亮着的。”倪海燕说,“婆婆知道我没回去,就会一直等着,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再晚我也愿意回去。”

这份双向的牵挂,也成为倪海燕每日疲惫生活里最温暖的慰藉。

李光莲母女:意外晚归,城市温度“接住”旅行余温

“师傅,这车是往六合方向去的吗?”就在23时10分即将发车时,一位带着女儿的母亲略带急促地向司机确认,手指还停留在手机的打车软件界面上。“是的,最后一班了,马上发车!”记者和司机几乎同时回答。

“太好了!”母亲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赶紧招呼女儿上了车。

这位母亲——李光莲告诉记者,女儿刚刚结束期末考试,就想出去透透气。“前一天晚上突然说想去上海。”李光莲笑着说,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她心一软,临时请了一天假,迅速订好了当天往返南京和上海的高铁票,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玩得很尽兴,外滩去了,城隍庙逛了,就是没想到回来这么晚。”李光莲说,她们乘坐的高铁抵达南京南站,再转地铁到达泰冯路时,地铁S8号线刚好结束运营,“要是没赶上这班公交,打车回去得不少钱呢。”

对于李光莲来说,这趟深夜的公交是个“美丽的意外”。“要不是这次临时起意带女儿‘疯’一下,还真不知道有这么晚的公交。”她感慨道,感觉不管住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当自己有需要的时候,总有一些服务在默默守候着,这种“被接住”的感觉,就是城市的温度。

杨森旗:沾着果香的手掌托起家的希望

车辆驶离市区,窗外的夜色也更深沉。在车厢相对安静的最后一排,记者注意到一位独自乘车的男士。他看起来30多岁,衣着朴素。

他叫杨森旗,来自贵州。聊起南京,他的语气里充满了熟悉和一种“家”的归属感。“来这边十多年喽!”他笑了笑,带着点乡音,“早些年是我爸妈先过来的,在这边摆水果摊,后来我也就跟着过来了。”如今,父母年纪大了,水果摊的营生,更多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今天去江宁区那边办点事,回来就晚了点,正好赶上这班车。”杨森旗说。对于他而言,搭乘末班公交并非偶然。“我们做水果生意的,收摊本来就不早,清理、进货什么的,弄完经常就这个点了。”这趟深夜的公交,是他从市区返回六合家中经济又可靠的选择。

话题转向家庭,这位略显拘谨的父亲话匣子才稍稍打开。他有两个孩子,一个14岁,一个9岁,一儿一女。“都在上学呢。”说到孩子,他脸上的那层疲惫似乎被冲淡了些。

“辛苦吗?”记者问出了同样的问题。“其实也没什么辛苦的。”杨森旗摆了摆手,语气很实在,“都是应该做的嘛。父母年纪大了,在家要照顾;小孩在读书,要花钱,就想多挣点。”

当记者问起他对这座城市的感受时,杨森旗想了想,认真地用了“新六合人”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来了十几年,在这里成家、养家,六合早就是家了。”这份扎根的认同感,让他在异乡的奋斗有了坚实的土壤。

沾着果香的手掌,托举着父母的晚年和孩子的未来。对于杨森旗来说,车轮滚动,载着的是“新六合人”对生活沉甸甸的期待,驶向那个亮着灯、有家人等待的叫作“家”的地方。

作者:吴春霞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