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 王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一方经济,而且有助于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当前,数字技术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力量,正以锐不可当的迅猛势头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做好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大文章,极为重要。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让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
传统条件下,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存在于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纪念场域。而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历史场景得以再现或被赋予新的呈现方式,使红色旅游资源走向形象、生动、可感的新境界,焕发新的活力。
比如,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通过“4D+6面”Cave全景形式,立体直观还原了冰趟子战斗、艰苦西征、八女投江等场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斗争历程;通过设立“我和英雄共成长”专题虚拟现实体验、“探秘兵工厂”触控游戏、密营保卫战专题AR投影互动游戏等3个展项,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再如,淮安市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使用数字科技打造多个互动式红色主题项目,让游客穿越时空,重返救亡图存的最前沿,聆听巾帼英雄诉说家国情怀;与游击队员一起“夺火车、炸桥梁”,共同保家卫国;模拟飞越祖国名山大川,欣赏三峡大坝、大兴机场等新中国的工程成就……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原先大多显现静态、平面或单调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游客眼前变得鲜活、立体、丰富,游客从参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极大提升了游客对于红色历史的了解与认同。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让红色旅游资源“合”起来
依托数字技术,从史料维护、要素保障等方面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有利于实现集成保护和利用。
开展数据库建设,让红色旅游资源数据线上“合”起来,实现红色旅游资源数字采集、保护以及云端共览。各地红色纪念场域陈列的革命遗存或事迹资料随着时间的消逝,难免出现照片模糊、录像失真、旧物老化等问题。运用3D扫描、高精度摄影、VR等手段,对这些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并上传云库,可以实现数字保存或修复,使其能够通过网络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开放,提高可达性与吸引力,也利于对各地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大数据发掘。例如,“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平台”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24个展馆的展品进行数据转换,搬上云端后,游客用电脑、手机即可登录,以实时实景方式身临其境“畅游”各展馆。
搭建数字化应用平台,让游客、景区及管理部门、商家三端“合”起来。例如,丽水市“红立方”小程序上线“浙里办”和“浙政钉”,用户登录后不仅可以浏览、选择各红色研学路线以及配套停车、食宿等资源,还可以在子场景中,通过3D建模、720度全景展示、动画、游戏等展陈手段,实现沉浸式学习;管理部门可以基于这一应用的后台大数据分析,优化当地旅游资源配置;此外,该应用还带动了商家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再如,上海市在“学习强国”“随申办”系统上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一网统管”、红色文化应用“一网通办”、红色文化载体“一站服务”、红色文化信息“一站共享”,可以兼顾各方线上查阅、办事需求。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让红色旅游资源“火”起来
网络平台宣介“造火”。通过短视频、数字影视乃至手游等形式,将红色旅游资源涉及的人物、故事、事件甚至场景立体呈现于网络平台,给予公众视听冲击或模拟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唤醒红色文化记忆;由此,形成网络快速传播和高效社会动员,激发公众亲临现场体验的强烈愿望。比如,中共四大纪念馆开发了剧情解谜类手游——《发现之旅·风起四大》,其每一段剧情都将为玩家揭开一段历史真相;每一次做出选择,都会引出一段和革命先烈相同的遭遇。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得该手游迅速受到年轻玩家的热捧,促使其主动去线下场馆寻找历史线索。
精心设计互动“爆火”。善于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强化游客体验感和代入感,提升旅游吸引力。例如,井冈山推出的“元宇宙·井冈”项目,游客可以与数字人交流,了解井冈红色历史;可以通过党建触屏观看党史专题展、开展党史知识问答;可以在体感游戏区,通过VR、AR虚拟场景重回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战役现场。馆内还为小朋友设置了象棋等数字小游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游的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验项目。
教育部门共建“添火”。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建设的线上红色宣传教育平台“淮海e站”,将以淮海战役史实与英烈壮举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送到大中小学,寓教于学,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位于徐州市的中国矿业大学“双向奔赴”,其思政课教师拍摄微课,从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里的“独轮车车轮”雕塑说起,讲述人民大众用滚滚车轮奉献热血力量的感人故事,引发大学生强烈反响。
(作者王勇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智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