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师之家”在鼓楼揭牌,一句老南京话里藏着治理新“玩法”
来“这块儿”耍哎!居民专家共创“接地气”
本报讯(通讯员 韩志娟 记者 王婷婷) “来这块儿耍哎!”一句亲切的南京方言响彻金银街,居民们用乡音喊出对家园的深情。近日,在金银街艺术国际青年街区,全市首个“社区营造师之家”正式揭牌成立,一场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居民共创的社区治理新“航程”就此开启。
在金银街,记者走进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回龙桥、朝天宫七家湾等社区营造的老照片、设计手稿等资料映入眼帘,玄武、秦淮、建邺、鼓楼等南京老社区的“蝶变”轨迹一目了然,此外还有主题书籍区、设计讨论区等配套功能区。不难发现,这里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记录老城如何收获新貌的“立体日记本”,更是一个“居民提案—专家设计—多方共建—成效共享”的实践地。
据该空间所在地湖南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蔡健介绍,“社区营造师之家”之所以取名“这块儿”,就是为了主打一个“接地气”。
“老南京话听着亲切,既符合亲民定位,还让居民更有归属感,强调了社区是大家共同的家园。”他介绍,首批入驻6家社区营造(规划)组织,设计师们将在“这块儿”深度“触摸”城市肌理,深度感知居民需求,让这里成为街道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载体,也成为激活邻里共治活力的枢纽平台。“发展社区营造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要让专业力量‘唱戏’、居民群众‘叫好’。”他说。
陶梅钰是一家名叫“邻里柿”的本地社区营造组织的负责人,目前“邻里柿”已在洲岛绿园社区、七家湾社区、北门桥社区、裴家桥社区等主城多地开展城市更新、社区营造项目。“通过硬件改造提升社区面貌,通过编制居民手册、策划社区活动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居民共创共建热情,都是社区营造的一部分。”陶梅钰表示,“这块儿”为社区营造师们提供了空间载体,进行业务交流、项目研讨,同时引入高校师生团队开展校外实践课题,实现双向赋能。
当天,南京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教授庄纾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这块儿”,启动“这里很美好”社区艺术课题。该学院学生们带来了“感官碎片”“城市剧场”“数字社区”“影像写意”等作品,灵感都来源于社区,也将最终落地在社区。